前天老土在外开会,期间需要老土展示多种内容,既有大段的PPT讲解,也有视频演示,还有小部分的网站操作介绍。算来这已经是非常复杂的场景了,但那陪着老土久经战阵的Surface Pro4不知道为什么竟然连不上投影仪(因为其他人的电脑可以连上投影仪,所以老土也无法埋怨投影仪的兼容性有问题)...于是老土只得用自己的老iPhone 6p应付。
幸亏老土一直随身带着iPhone连接投影仪的转接线,而且还要感谢纳德拉上台后推行的Office全平台战略,至少上iPhone上的Office达到了基本可用的程度。
整个演示过程不算非常流畅,但也勉强可以说顺利。之后一个老问题再次让老土记起,那就是“日后是不是可以不带电脑,就拿个手机或是Pad搞定一切?”。
老土出差比较多,所以对老土来说,在够用的前提下,行程上带的东西少一件是一件!因此老土对上面的问题一直非常关注。而显然很多厂商也都觉得“用手机代替PC”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毕竟现在手机的处理能力也的确很强大了,运行日常的办公应用绝对不是问题。
这里老土挖一个坑,日后单独开一个帖子谈谈几家大厂的“用手机代替PC”的方案。这里老土想谈谈自己的相关感受。
类似这次,在主要使用手机进行展示(即手机中的内容的输出)的场景中,手机已经对PC的办公功能形成了比较好的覆盖和替代,但是在使用手机作为办公输入(即向手机中输入内容)的场景中还有很多硬伤。如下老土具体说说。
首先说文字的输入。目前这块的成熟度较高,主要有两条路线。
一是语音输入。目前语音输入技术上已经较为成熟了,高达97%的识别成功率不是盖的,当然达成97%也是有条件,这其中对用户语音采集的质量是最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手机的麦克风配置往往更高级,同时用户在输入的时候完全可以让手机更加贴近嘴,从而进一步提升语音采集的效果,所以在用手机进行语音输入的效果往往还会超过在办公室用语音输入。
另一条路线是键盘输入。虽然江湖上有用手机屏幕键盘实现超快输入的神人,但人和(神)人总归是有差异的,所以一般人是无法达到那个程度的。这样算来,键盘输入效率排名也是非常明确的。
(标准尺寸)实体键盘 > (非标准尺寸)实体键盘 > 虚拟键盘
既然实体键盘的输入效率明显的高,那么如果想要在手机或是pad上获得较高的文字输入效率的话,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为手机或是pad配置一个实体键盘。老土为自己用的iPad Pro 10.5配置了标准尺寸的实体键盘(Smart Keyboard)之后觉得在文字输入方面,iPad Pro的体验已经不输PC了(比如Surface Pro)。
接着说其他类型的操作,如:点击、选择、移动等。这个领域也有两条路线。一个是手指操作,一个是鼠标。这两条路线的差异非常明显,手指操作灵活,但是不精确;鼠标操作(相比手指)不灵活,但是精确。老土日间最常用的办公操作是编辑PPT,而且不只是向PPT中输入文字,还有大量的用PPT制作框图和细节排版操作。因为在这个场景中往往需要非常精准的点击和选择相关对象并进行微调,所以手指操作的劣势非常明显。而这个时候老土往往会陷入对鼠标深深的“思念”之中。但不幸的是不论是Android,还是iOS都没有很好的支持鼠标。如果一定要说Android对鼠标的兼容性较好的话,Android之上的应用对鼠标的支持和优化也做的不好。
如果问老土现在使得iPad无法成为老土心目中理想的效率工具的最大的阻碍是什么?老土一定会说“是不(能很好的)支持鼠标”。
不过按照库克的调性和他对发展iPad商务应用场景的重视,突然有一天苹果宣布iOS和其中苹果的自有应用支持鼠标,老土并不会觉得非常奇怪。实际上老土也的确是在等待这一天。
后面的内容是献给鼠标的,因为在49年前的1968年12月9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展示了世界上第一个鼠标。其设计目的,是为了代替键盘繁琐的输入指令,从而使计算机的操作更加简便。当时的“鼠标”还只是个小木头盒子,拖着长长的连线,酷似老鼠。
这只鼠标的外形是一只小木头盒子,其工作原理是由它底部的小球带动枢轴转动,继而带动变阻器改变阻值来产生位移信号,并将信号传至主机。
下面是鼠标发展简史(来自“http://www.cnbeta.com/articles/tech/678079.htm”):
1968年,鼠标的原型诞生;
1968年12月9日,世界上的第一个鼠标诞生于美国斯坦福大学。
1980年代初,出现了第一代的光电鼠标,这类光电鼠标具有比机械鼠标更高的精确度。但是它必须工作在特殊的印有细微格栅的光电鼠标垫上。这种鼠标过高的成本限制了其使用范围。
1981年,第一只商业化鼠标诞生。(最早于Mac广泛应用)
1983年,罗技发明了第一只光电机械式鼠标,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机械鼠标。这种鼠标结构成为了事实上的行业标准。
1999年,安捷伦公司(Agilent,后改组为安华高, Avago)发布了IntelliEye光电引擎,继而市场上出现了不需要专用鼠标垫的光电鼠标,光电鼠标的普及由此开始。
2003年,罗技与微软分别推出以蓝牙为通讯协定的蓝牙鼠标。
2005年,罗技与安华高合作推出第一款激光鼠标(无线,可充电, Logitech MX1000)。
2006年,第一只克服玻璃障碍的有线激光鼠标问世(DEXIN, ML45)。
2006年,蓝牙激光鼠标问世(Acrox)。
2008年,微软推出采用Blue Track技术的蓝光鼠标,几乎兼容所有界面(Microsoft SideWinder X8)。
2009年,罗技推出DarkField激光追踪技术。此技术基本上仍是采用激光辨识,结合运用在实验室的“暗视野(Darkfield)”显微镜技术,让鼠标也能看到透明材质中的小瑕疵、灰尘、微粒等微小物质,并借此提供辨识定位资讯。(Logitech M905、M950)
2009年,苹果公司推出新鼠标Magic Mouse,采用承袭自iPhone的多点触控技术,把所有鼠标按键、滚轮都拿掉,只以一整片多点触控板,就能提供等同一般鼠标的左、右键,以及360度滚轮功能,并能以两指操作更多手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