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羽绒服引发的对话:藏在“臭爸爸”与“臭名远扬”里的教育课

送儿子去画画,还没到楼下就遇到一位邻居。邻居看到儿子穿着浅蓝色的羽绒服,问道:“咋这天气就开始穿羽绒服了?”

见儿子不说话,我回应道:“他在家穿搭更夸张。有一天,下半身穿军训短裤,上半身却穿了件比这件还厚的羽绒服 。

邻居听完,呵呵一笑,离开了 。

儿子听到我们的对话后,有些生气,随口骂我:“臭爸爸” 。

见他生气,我连忙解释:“别误会,这不是羞辱你。你这个年龄的小孩,自己想着这么穿,是很正常的事情 。”

“相反,如果是某个小孩偷了他人的东西,之后又被他人四处传扬,那才算得上是羞辱 。”

这番话,很快化解了误会,也引起了儿子的情感共鸣,他马上说:“就像我们班的王lq。在班上,每个人的东西他都要偷,最后,连全校的同学都知道了他的名声 。”

我说:“是呀,这还不够。他这种行为,连小朋友的家长都知道了,甚至连家长的同事,有的也知道了这事 。大家都知道他的这种行为,这才叫做臭名远扬,这才是对他的一种羞辱 。”

听了这些话,孩子释然了,也觉得我揭他的短没什么大不了 。

事后,我想:孩子偷东西是打家长的脸,家长要引以为戒,引起重视并加强教育 。孩子偷盗行为的背后,往往源于物质的匮乏。

家长需私下教育、引导孩子,分清物品归属,清楚哪些东西是自己应得的,哪些不应得;同时在家庭中,合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不该满足的,绝不能随意妥协 。

曾有一位同事,此前在农村任教,调至城市学校后,瞬间变得光鲜亮丽。但不久后,却传来了令人惋惜的消息:她会趁办公室无人时,拿走不属于自己、但内心又十分想要的物品 。

作为一个老师,这样的行为,实在有损自身形象,枉自为人师表,真是教师队伍中的害群之马。

很多人都知道,她本人月薪近万元,其丈夫月薪也达一两万元,经济条件并不拮据,相比很多人,已经很宽裕了。

很难理解,这样的人竟需要通过悄悄拿走他人物品的方式,来填补内心物欲的空缺,这无疑是件悲哀的事 。

追根溯源,这和从小的家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儿时家教缺位埋下的隐患,终会在人生某个节点显现 。为人父母,守住教育底线,才是给孩子最好的人生铠甲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