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午吃饭,跟一刚毕业的95年妹子聊天,问她平时都有些什么娱乐活动。
她说,“刷微博呀!”
我问,“刷什么内容呢?”
她说,“就看看自己关注的明星的动态,后者刷刷热搜榜,在看看一些留言区的评论,特别精彩。”
“这个年代,总要有点有趣的谈资跟别人聊吧”她补充到。
”除了微博,你还看些什么呢?“我追问到。
“我一般喜欢看一些综艺节目,balabala...”
2
人与人接触,颇需要谈资。
记得早年学英语时,说到跟陌生人聊天,一般建议先聊聊天气,这种无伤大雅的东西。说千万别跟老外聊政治、宗教等敏感话题,容易触犯禁忌。
我当时一直困惑,聊天气,怎么聊?那不就只是打哈哈而已。
不过回想到老北京那句,“您,吃了么?”,至少聊天气,还算更近了一步。
不过单纯聊天气,似乎无聊了写,那谈些什么呢?
年轻人谈明星八卦,老男人谈政治、国际形势,甚至谈一些政坛野史,妇女们聊家长里短。
最保险的,就是谈别人的事。
最容易引起讨论和共鸣的就是谈当下发生的热点时事。
于是,为了有谈资,我们需要不时的follow热点。
刷刷朋友圈,看看微博。最近什么电视剧在热播,最近新上了什么电影,哪个明星又出了爆炸新闻,我们的眼球被一条条热点所吸引。甚至如果某天不刷,似乎少了点什么。
3
小时候,总觉得时间过的很慢,总想快速长大。
长大后,却觉得时间飞速,一晃几个月过去了,一看日历,原来今年已经过了一半。
想想看,几个月前,甚至几年前,你追的热点还记得么?
不过最近倒是蛮流行怀旧风的。
天猫在北京开了家快闪店,请金龟子做店长,售卖一些80后的回忆。
是的,80后有很多共同的回忆,大风车,咪咪虾条,还珠格格,小霸王学习机等等,说出来一大串,及时几十年过去了,依旧津津乐道。
为什么?
因为少,物以稀而贵。因为少,所以精品多;因为少,所以会反复去看,反复用,记忆也就深刻。
而今,什么都是又多又快。
我们穿快时尚的衣服,不求质量多好,只求款式新潮赶得上时髦;
我们看短视频,能迅速把热点信息变成段子的最好,笑一笑,十年少;
我们刷微博,因为更新速度快,能迅速知道热点新闻,最好140字以内......
品牌多,明星多,影视作品多,娱乐节目多,视频内容多,游戏种类多。
看的眼花缭乱,除非有特别偏好,不然首选热门推荐。
于是豆瓣影评看一看,大众点评搜一搜,最好的就是大数据根据日常选择,自动根据偏好推荐。
似乎生活越来越丰富,简易。
4
《黑镜》是英国迷你剧,展示了多个构建于现代科技背景的独立故事。
想到那个用软件给每个人打分的故事。你与每个人接触的那一刹那,你可以与人互评分数。接触的人越高端,给的评分的权重越高。所有人给你打分会影响你的综合得分,得分越高,你能享受的综合资源越多,可以住好的房子,可以享受更优的折扣和更好的服务。
为了得高分,女主需要对每一个擦肩而过的人假笑;在跟人照面的时候迅速查找此人资料,然后假惺惺的去关怀人;被人误解评了差分依旧要保持微笑,只能转身骂娘;为了提升自己的分数,拼命要挤进高分人群,基本是遇到人品差的前闺蜜都得委屈求全。
生活是更便捷了,更丰富了,更有秩序了,但,快乐么?幸福么?
5
电子书出来了,我们有了Kindle,有了各类手机浏览器,但,依旧有很大一部分人爱读纸质书;
工作、生活日益忙碌,时间越来越珍贵,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练习瑜伽,冥想;
有一群爱去城市,知名景点拍照的人,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山林,玩户外,玩越野;
是有很多爱凑热闹的人,但我选择关闭朋友圈入口;
是有很多爱随大流的人,但我知悉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所以每日坐下来码文字;
是有很多爱操别人心的人,但我当意识到成长之于生命的意义,我决定把注意力投入在自己身上。
试问幸福是什么?
当我刷着微博,翻着朋友圈的时候,我更多的是感觉到焦虑。
当我踏踏实实践行我认为对的事情时,也会有迷茫,困惑,想放松的时候,但我内心不空虚。
两者最大的差别,或许在于,若干年后回头一看,
前者的我停滞不前,还是依旧羡慕别人的生活,而后者的我活出了心目中的样子。
附言:写给自己的话
昨天经历了没啥好写的,极度焦虑的想着题目的痛苦时刻。今天依旧想不出好题目。
突然做了个决定,我就随便写,记录自己每日的思考就够了。
前几天看着别人说申请公众号原创标签,内心特别急躁,看没什么人关注,没什么人点赞,没什么人点评,自己的文章不吸引人,特别焦虑,甚至还失眠。
现在回想,我已失去写作的初心。
如果是为了迅速积累粉丝,模式化的去写作,那即便短期收获了关注、点赞,又能怎样呢?
还不是没有提升自己的思维力,没有写出有价值的东西,没有在写作中收获愉悦,那痛苦的坚持,还有什么意义。
只愿我的写作是随心而做,有感而发,即便是写给自己,也是自己每天思考的随笔,已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