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村庄的人口在不断涌向城镇,但村容村貌,却还是日新月异。一幢幢高楼大厦、相继拔地而起;一条条乡间小路、相继扩宽硬化。遗憾的是,越来越漂亮的乡村,难以掩饰和挽留,村魂在岁月长河中的走失。
我认为,一个村庄的灵魂,是世世代代薪火相传的母语和优雅宜人的自然环境。
村庄的母语,也就是村庄的方言。当今村庄,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教婴儿叫出的第一声初语,是带有奶香的“妈”,而不是闭着嘴、鼻子发出的“姆”;青壮年受外界的影响,方言也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而走样、蹩脚了;纯种、正宗、令人热浪滚烫、土得掉渣的方言,只有在花白胡须包围的、漏风的齿缺中流出。
自然环境变化的风向标是萤火虫和癞蛤蟆。
萤火虫是夏天的昆虫,我外出漂泊十八年了,不知它是否还依然和星光一起,游曳在故乡的漫山遍野,点缀、灿烂着故乡的夜空。
原来,村庄后面的山包间,有三口清澈的池塘。春节时,数以千计的癞蛤蟆,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寻偶求欢。半月后,一条条晶莹剔透、小孩小指粗、如胶质状、包着一颗颗受精卵子的,软乎乎、油滑滑、一提即断的长长“玉带”,密密麻麻地布满池塘。颜色由浅变深,十几天后,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黑鸦鸦的小蝌蚪,成群结队的在池水中游玩、嘻戏,赶也赶不开,令池水中洗衣、洗菜的村妇们头痛不已。清明前,小蝌蚪褪掉尾巴,长出四肢,纷纷游上岸来。方园的几里地,人们无法插足,随便一迈步,就要踩死好几个四处游窜的小蛤蟆。
这种现象,不知从哪年起消失了。我怀疑是池塘边建了房屋,或池塘承包个人养鱼、施用化肥等污染了池水的原因。故今年正月十一,我特意去隔壁村山后、一口无污染源的池塘寻找,也没有看到癞蛤蟆的踪影,更别说“蛤蟆闹春”图了。
惟愿觉醒的人们,渐渐的对人文与自然环境的重视,能慢慢唤回渐行渐远的村魂!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