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养活五个娃偷偷摆摊,摆出了闻名世界的“购物者天堂”

图:网络

居然还有人记得那一段历史,记得那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劳动妇女的名字。

视频上,刘永中不无感慨地提起那段往事:1980年,一位叫冯爱倩的妇女迫于生计,偷偷地在当地县城摆了地摊,货物屡次被收。1982年的5月,她鼓起勇气来到县委大楼,找新来的县委书记谢高华讨说法。两人争论了一个下午,最后谢高华允许冯爱倩在县城摆摊。当年八月,当地县委、县政府决定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当时谁也没有想过这个政策会对这个贫穷的县城产生什么样的变化,但这几个允许却让这个小县城在未来的十年多年里,逐渐影响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

45年后的今天,摆地摊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然而在当年却是“投机倒把”,轻者没收货物,游行示众,重则有牢狱之灭。史料记载,当年某纺织厂女工黄兰英,19岁,倒卖布票获利200元,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判处无期徒刑。农民徐西员因妻子病重,子女饥饿,冒险贩卖农副产品,被判处死刑。冯爱倩卖的货物只是被没收,已经是从宽处理了。

冯爱倩,外号阿庆嫂,1940年5月生,佛堂镇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婚后育有五个子女,丈夫在供销社工作,月薪33元,她自己在饭店打工,每天挣9毛钱。为了孩子们能吃饱,她卖掉10担谷子得80元,再贷款300元,以380元本金开始“投机倒把”,偷偷摆摊卖纽扣、鞋带等小商品。货物屡次被没收,眼看着血本无归,逼急了,冯爱倩闯进了县委大院。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1982年5月,投向具有历史意义的那一天——

那天,雨后的县委大院泥泞未干,吉普车的轮子碾过水洼时,一个女人突然从梧桐树影里窜出来,双手死死抓住了车门把手。她浑身滴着水,嘴唇发紫,破旧的布鞋上沾满湿泥,嘶声朝着车里喊:“我靠双手吃饭犯什么法?”

县委书记谢高华是外地人,听不懂她在说什么,却能看出她的愤怒和绝望。他把她请进办公室,召来工作人员当翻译,得知这个女人为了养活五个娃,每天东躲西藏、被市场管理人员驱赶的困境。“你们干部有工资保障,我们百姓怎么活?卖点针头线脑怎么就成了资本主义?”“饿死和坐牢,你选哪个?”

谢高华坐不住了,思虑再三,做出了一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承诺:“摆你的摊,我跟他们打招呼,不赶你。”

三个月后,湖清门,晨光撕裂铁幕。1982年9月5日,一条毛竹支架与塑料布搭成的简易街市悄然醒来。七百个摊贩踮脚张望,攥着草绳捆扎的货品如同攥着命运的脉搏。

冯爱倩第一个冲向工商所。当印着国徽的0001号个体营业执照交到她粗糙的手里,那张薄纸重如千钧——从此再无需在猪糠里藏针线,再无人能随意斩断养活五个孩子的生计。摊贩们围拢过来:“阿庆嫂,我们总算有活路了!”

的确有活路了。冯爱倩后来回忆说,第一天摆摊除去成本净赚6元多,一个月下来比丈夫在供销社的33元工资多得多。

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提出"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

没有人会预料到露天市场未来的模样,更没有人会想到一个小人物的一时冲动会影响到世界。冯爱倩,一个初中生,还有谢高华,一个小小的县委书记,就此青史留名。

露天市场用竹棚搭建,显得非常“临时”,但这里可以正大光明地做买卖,没有任何风险。一传十,十传百,省内处的商贩蜂拥而来,头一年成交额就高达392万。

多年后,湖清门露天市场摇身一变,成了“购物者天堂”。如今的国际商贸城总营业面积达640万平方米,相当于900个标准足球场。有7.5万个商位,21万从业人员。经营26个大类、210万种单品,日均客流量超21万人次。外贸占比达65%,商品出口全球215个国家和地区。

两百万种商品如星河铺陈的超级市场,最初不过是冯爱倩箩筐里那几枚藏在米糠下面的纽扣;穿梭数十国的新欧班列,起点就是湖清门那条被草鞋踏得发亮的土路。

那起点有个全世界都知道的名字:义乌。

傍晚七点,义乌国际商贸城卷闸门齐齐落下。如雷的轰鸣声中,没有人还记得那场雨后冒死的拦车陈情——但七万个商位里亮起的每一盏灯,都是那张0001号执照映出的光,照着这个世界最朴素的真理:

饿着肚子的人永远能撕开一条出路。

而且印证了经济学家张维迎先生的一句话:

长期看,是普通大众的理念,在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