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伦·霍妮简介
人物介绍
卡伦·霍妮(1885-1952),女性精神分析家,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创立者。
犹太人,生于德国汉堡,后移居美国。大学期间学习医学,并对精神分析感兴趣,毕业后在柏林接受精神分析训练,受到弗洛伊德弟子阿伯拉罕指导。
著有《我们内心的冲突》、《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自我分析》等书籍,对激烈社会矛盾下形成的个体神经症起源、结构及解决方案提出了一针见血的见解,拓展了精神分析的视野,启发了后续心理学透视社会文化视角对个体心理问题的进一步探索。
时代背景
霍妮移居美国后,美国正值经济大萧条时期。
失业、房租、食品和医疗费等民生问题,是当时困扰美国民众的最主要问题。当时社会的性压抑程度,也远低于弗洛伊德当年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
这使霍妮逐渐意识到,心理问题的根源在社会环境,而非生物本能。弗洛伊德的理论无法再适应当前的临床实践。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人类学、社会学研究,这些学科的研究结论也迥异于弗洛伊德所得到的结论。
受此启发,霍妮发现弗洛伊德的理论根植于他所处时代的中产阶级的局限,促使她提出了神经症的文化观点。
主要观点
什么是神经症
神经症(Neurosis),指一种精神失衡现象。个体通常感觉到持续的痛苦、情绪困扰和行为异常,这会对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但在生理上并没有器质性病变。个体有完整自知力,能清晰区分幻想与现实。
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都属于神经症的范畴。
霍妮将神经症分为情境神经症(Situation Neurosis)和性格神经症(Character Neurosis)。
前者指个体对特定的困难情境(如考场)暂时缺乏适应能力,但未表现出病态人格;后者指个体具有某种神经症的性格结构,且这种性格结构又往往是从童年时代逐渐形成的。
霍妮关注的是后者。她把性格神经症就称之为神经症,认为症状会如同火山爆发,扭曲的性格结构就好比火山本身,潜藏于人的内心深处。
神经症的特点
神经症需要
霍妮认为,由于神经症个体在童年期所经历的亲子关系矛盾,个体会形成基本敌意和基本焦虑。
为了减轻基本焦虑,个体会形成一些防御性策略,这些策略是一些潜意识的驱动力量,霍妮称之为神经症需要(Neurotic Need)。
她列举了10种常见的神经症需要:
1. 对友爱与赞许的神经症需要
2. 对主宰其生活之伙伴的神经症需要
3. 将自己的生活限制在狭窄范围内的神经症需要
4. 对权力的神经症需要
5. 对利用他人、剥削他人的神经症需要
6. 对社会承认和声望的神经症需要
7. 对自足与自主的神经症需要
8. 对完美无缺的神经症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需要的内容本身并不是神经症式的,“正常人”也需要这些。
但神经症的需要会盲目地偏执于一种或少数几种,强迫地、潜意识地、不由自主地去追求满足,而并不能随着现实条件变化,去主动选择适当的目标。
在追求各种需要满足的过程中,个体会有意无意地依赖于某种策略,也即形成不同的人格类型。
三种主要神经症人格的需要
霍妮继承了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的动力学观点:需要决定人格。
神经症的需要,决定了神经症个体的人格,使其形成一定的行为方式。
依据不同的神经症需要,霍妮将神经症人格主要划分为三种:
1. 顺从型:行为方式是【接近人】。这类人对友爱、赞许、伙伴或将自己的生活限制在狭窄范围内怀有神经症的需要。主要特征有三:
1. 甘居从属地位,常有一种渺小可怜之感
2. 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强
3. 倾向于以他人看法来评价自己,自我评价随他人褒贬而时高时低
这类人的安全感建立在这种逻辑上:如果我顺从了,那我就不会受到伤害。
2. 攻击型:行为方式是【对抗人】。这类人对权力、剥削、声望、个人崇拜、成就、野心等怀着神经症的需要。主要特征有七:
1. 将生活视为一场搏斗,适者生存,必须控制别人以掌握主动权
2. 一心想超群出众,事事成功乃至功名显赫
3. 千方百计利用他人给自己谋好处
4. 好斗但输不起
5. 努力工作但并不热爱工作
6. 压抑感情,不愿为感情而浪费时间
7. 彬彬有礼的外表隐藏着老谋深算的狠毒
这类人的安全感建立在这种逻辑上:如果我有权力,那就没人能伤害我。
3. 退缩型:行为方式是【回避人】。这类人对自足自立、完美无缺怀着神经症的需要。主要特征有七:
1. 为逃避与他人的紧张关系而离群索居
2. 保持与他人的距离,不以任何方式与他人发生感情上的联系,无论爱情、合作还是竞争
3. 房门上总是挂着“请勿打扰”的牌子
4. 不介入任何事件,自立自强
5. 限制自己的需要
6. 疏远自我,对自己也持旁观态度
7. 凡事力求完美,以避免他人的帮助或指责
这类人的安全感建立在这种逻辑上:如果我离群索居,什么也不能伤害我。
三种对抗神经症需要的策略
霍妮认为,为解决自我的冲突,个体可能形成三种策略:
1. 自谦(Self-effacement):贬低自己,常有失败感、自恨、自卑
2. 自夸(Self-expansion):美化自己,有强烈的优越感,自信,好胜
3. 自弃(Self-resignation):放弃努力,逃避冲突,习惯于独处
这三种解决自我冲突的策略分别对应于三种对待别人的行为方式:接近人、对抗人、回避人。
总结,从上述霍妮关于神经症的揭示,可以看出她对神经症实质的独特理解。
她认为神经症是由焦虑、由对抗这些焦虑的防御策略、由缓和内心冲突的努力等所造成的心理紊乱,当这种紊乱偏离了特定文化的共同行为模式,就是所谓的“神经症(Neurosis)”。
神经症如何形成
早期亲子关系与社会矛盾的形塑
霍妮认为,神经症的根源要从社会文化中去寻找。
首先要从人际关系谈起,尤其是早期亲子关系。
儿童的基本需要是满足与安全,但儿童的这两种基本需要,必须得到成人的帮助才能满足。
若父母不能给予儿童以真正的爱,就会造成儿童的不安全感。
霍妮将父母的这类行为称之为“基本罪恶(Basic Devil)”,包括:
1. 直接或间接的支配
2. 冷漠、怪癖行为
3. 不尊重儿童的需要
4. 缺乏真诚的指导
5. 轻蔑的态度
6. 过分赞扬或缺乏赞扬
7. 缺乏令人信赖的温暖
8. 迫使儿童在父母的争吵中选择一方
9. 偏袒、歧视、羞辱、不公正的责骂
10. 反复无常、不守信用
11. 阻止子女与其他孩子的交往
若儿童的父母经常表现出以上这类行为,就会使儿童产生敌意,霍妮将其称之为“基本敌意”。
而儿童又不得不压抑这种敌意。这样,儿童就会陷入一种既依赖父母又敌视父母的不幸处境中。
基本敌意还会泛化到整个世界和所有的人身上,使人感到世间一切人事物都潜藏危险。
基于这种压抑而使人陷入的焦虑,霍妮就将其称之为“基本焦虑”(Basic Anxiety)——
这是一种在内心不知不觉地积累并蔓延渗透的孤独和无能感,一种无助、被抛弃、受威胁的体验,一种置身于一个充满欺诈、妒忌、怨恨、背叛与荒诞的世界中的感受。
这种在特定童年环境中产生的感受,是一块随时可能滋生神经症的肥沃土壤。
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并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
早期的经验和家庭环境固然重要,但霍妮认为,后期社会环境的影响对神经症的形成作用也不可忽视。
霍妮将导致神经症患者内心冲突的现存文化矛盾分为三种:
1. 竞争、成功与友爱、谦卑的矛盾;
2. 个人不断被激起的享受需要与满足受挫之间的矛盾;
3. 个人自由与现实限制之间的矛盾。
这些社会文化困境使大多数人都要面对同等困境,并陷入难以调和的内心冲突。
正常人与神经症“病人”的区别,仅仅只是程度上的。
但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由于这种内心冲突而发展为神经症,那些早期具有较高的基本焦虑与基本敌意的个体是易发人群。
生活在如此矛盾的社会文化中,而不至于发展为神经症,就要求一个人得足够灵活,能够依据情境变化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
神经症个体由于其特殊的个人经历,过分强烈地体验过这些困境与冲突,且不能灵活运用顺从、反击、回避等策略,只会强迫性地使用一种策略,缺乏选择能力,从而不能很好适应社会。
三种自我的冲突
霍妮并不赞同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而主张把人格看作是完整动态的自我(self)。
值得注意,这种自我不是弗洛伊德所述的,作为人格某一部分的自我(ego),而是人自身。
霍妮将自我区分为三种基本存在形态:
1. 真实自我(real self):个体潜能。人的一切能力、成就皆从真实自我发展而来,它是发展的源头,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力量,是人类共有的,具有建设性。因此霍妮将之称为”可能的自我“;
2. 理想化自我(idealized self):个体凭空在头脑中设想的形象,是一种纯粹虚幻的形象。因此又称之为”不可能的自我“。
3. 现实自我(actual self):个体此时此地身心存在的总和。包括身体的和心理的、健康的和神经症的、意识的和潜意识的。
霍妮通过分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神经症的形成过程。
神经症个体的理想化自我与真实自我、现实自我之间是冲突的,它脱离了真实自我所提供的可能性,以一种幻想的完美形象去贬斥、憎恶现实自我。
当一个人被理想化自我控制时,他就被“我应该是什么”所驱使。
霍妮称这种冲突现象为“应该的暴政(tyranny of the shoulds)”。
“他总是对自己说:我应该忍受一切,应该喜欢每一个人,应该诚实慷慨体谅公正无私,应该是个完美丈夫,应该是个完美教师……”——霍妮《自我分析》
总结,霍妮认为童年期不恰当的亲子关系是神经症的根源,而后天充满矛盾的社会生活则是神经症的导火索。
如何治疗神经症
精神分析疗法最为人所熟知的基本技术,大致就是由弗洛伊德所创立的自由联想、释梦技术等。
霍妮虽然也使用这些基本技术,但她并不注重于去挖掘与性相关的早期经验,而是早期的亲子关系。
尽管如此,霍妮还是反对夸大早期经验的作用,她主张把分析治疗集中于来访者的神经症需要与人格结构,以帮助个体克服冲突,实现与他人的和谐关系、与自我的和谐关系。
霍妮对精神分析治疗最突出的一大贡献是,倡导自我分析。
她认为既然相信人生来具有建设性的力量,既然治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来访的配合与参与,那么就应该相信自我分析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霍妮在《自我分析》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自我分析的态度、规则、步骤与方法,以缓解社会对分析治疗的广泛需要与专家少、费用高、耗时的专业治疗局限性之矛盾。
当然,霍妮倡导自我分析,并不是要取消专家治疗,而是主张尽可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
总结,笔者认为,当今社会依然没能完全解决霍妮时代所面临的矛盾,因此霍妮的著作对仍处于内心冲突困境的个人具有启迪性的作用,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自行参阅。
这个笔记系列可能会不定时更新、修改与扩充,分享一些划时代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哲学大师的思想瑰宝,愿我们一同前行,从先辈留下的珍贵遗产中,探索到解决自我及周遭症结的方法。
愿人做长夜之月!
摘录整理自:叶浩生主编《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