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角 文化纵横
----读《多元视角下的数学文化(上)》有感
大寨一中 高元节
本书从多个视角审视数学文化,涵盖面广、内容丰富,有一些内容在之前读的几本数学名著中有所接触,虽然不求甚解,但是每次读到,都有不同的收获。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到课堂,融入到教学中时,学生们将会进一步理解数学,将会更加喜爱数学,学习数学也不再是一件苦事,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本书共分上下两册,上册一共有五章内容,分别从数学题材、数学史籍、数学史料、数学名题等方面一一阐述,详尽而有趣,设有插图。对本书,我采用了“浏览章节概要--选读某章节--精读部分内容”的方式进行阅读,以下是我的浅显感悟:
一、第二章 数学题材中的数学文化
2.2 神秘的无穷世界
这一节中有这样一首诗,吸引了我,作者哈勒尔,他写道:我们积累起庞大的数字,
一山又一山,一万又一万。
世界之上,我堆起世界;
时间之上,再加上时间,
我从可怕的高峰,仰望着你
以眩晕的眼,
所有的数的乘方,再乘以万千遍,
距你的一部分还差很远。
什么是无穷?这是诗人对无穷的理解,富有哲理,又有数学的味道;富含感情,又有数学的奥秘。读起来,耐人寻味。从数学上来讲,无穷大可以理解为比任何数都大,我们很难获得直观的概念,所以数学是个抽象的东西。
鲁迅曾经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句话摘自《鲁迅全集》里的文章《这也是生活》,体现了鲁迅要以文救民,再更遥远的地方,还有更多需要他帮助的人,展现了他为民着想的意志。
“无穷”本是一个数学概念,数学名词,既抽象又无味,如果在数学课堂上多引用一些看似跟数学无关的东西,读给学生,讲给学生,我想他们整个一节课都会很有兴趣的学习,为自己的课堂增加一些文学气息,也显示出自己的文化底蕴,何乐而不为呢?学生对新奇的东西总会用心的,吸引他们,感染他们,他们才会跟着老师走出一条不一样的数学道路。
“一山又一山”的画面,不计其数;
“时间,再加上时间”的岁月,宇宙不灭,时间不停的感知。
“距你的一部分还差很远”,很远是多远,无从知道。
以这样一首唯美的诗开始一节数学课,是别有一番情趣的,学生在朗读中,也会思考“无穷”的意义,感悟中自会明白其数学含义。
可以作为课前导课,也作为课后升华。尝试一下,看看能不能教出数学品味、数学境界。
二、第五章 数学名题中的数学文化
5.5 21世纪的七大数学难题及其反响
这一节让我大开眼界,“千僖七大难题”是:NP完全问题、郝治猜想、庞加莱猜想、黎曼猜想、杨-米尔斯理论、纳卫尔-斯托可方程、BSD猜想。“千年大奖问题”公布以来,在世界数学界产生了强烈反响。这些问题是关于数学基本理论的,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将对数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的深化产生巨大推动。认识和研究“千年大奖问题”已成为世界数学界的热点。不少国家的数学家正在组织联合攻关。可以预期,“千年大奖问题”将会改变新世纪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
数学难题,必定是“百思不得其解”,采用悬赏解题的方式,激发数学家们联合起来攻关,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老师学习和借鉴的方法,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数学课堂,学习数学,肯定离不开做数学题,做题是大部分学生反感的,第一是因为不会做,知识水平不够;第二是因为惰性,执行力不够。在班级里面,如果也借鉴“悬赏解题”方式,是不是对学生是一种激进呢?独立做、合作做、询问做、查资料做......最终做出来,讲出来,就可以拿到之前定好的“奖赏”,这样的情况下,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证明了“有付出就有收获”的道理。
对于这种学习数学的方法,必须在前期做好计划,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参与度,然后再详细说明“悬赏解题”规则,参与者可以自由结合,形成合力,也可借力,也可助力,总之大家都朝着最终的目标努力,在执行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引导协助学生,以避免学生中途退缩,当解出规定的题目后,老师可以协助他们对题目进行精彩讲解,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我的数学课堂现状
情境创设与现实生活不符
我在课堂上,有很多随机的东西出现,比如讲到哪里,我就会说:比方怎么样?其实这样的没有准备的假设,根本时虚无的,不现实的。这种随意的、随机的举例,根本不能使学生信服于你的课堂。
教学材料的组织与选择,既要符合数学教学的需要,又要符合生活实际的现实情形,使我们能够善于用生活的眼光设计,优化数学命题,使数学命题更科学、正确,让学生通过我们的教学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真谛。
鼓励夸奖随意滥用
为了给学生树立自信心,不论学生作何回答,都给予一概的肯定:“你真棒!......回答的很好!......”或者是不做任何表示让学生坐下。表扬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但是没有原则的、不分高低的一律“戴高帽”,其实是一种夸大其词、毫无内涵的表扬,只能提供一时的肤浅的满足感,时间一长,学生渐渐地会在老师的表扬声中迷失自己。
课堂上讨论不起来
一节课,一般会组织1-2次讨论,但是通过实践,并不是自己想要的那种效果,讨论期间,大多还是只对答案,或者是直接机械性的“会的教不会的”。
讨论得有内容,得有步骤,对于数学课堂,学生们大多是“无话可说”的境地,小组集中起来,并没有利用讨论时间,完成该完成的任务,导致讨论成了“形同虚设”的课堂环节。
总之,通过阅读数学名著,能够扩大自己的视野,带给自己很多东西,“学以致用”是我们经常交给学生的,现在反思一下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并没有做到,所以看到的、读到的,经过思考、研究后还是能用于课堂上的,至于如何加以运用,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