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早起床6点多,利用短暂的如厕时间,我忽然发现朋友圈出现了《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转发。配图是一个小女孩的笑脸,从各位朋友的描述文字知悉是白血病募捐,每转发一次,就有公司会掏一元钱。
如此零成本的表达爱心的方式实在是高明,我的理智告诉我,这篇文章将迅速引爆网络。果不其然,到上班的时候,我的朋友圈已经有了快30个人转发。
说实话,我有点眼红,我的公众号要是有这个分享速度和数量,那我早就发财了。
这很明显是一场营销,借着疾病的名义,利用人们的善良导演的一出病毒式营销,实现广告或者公众号增粉的目的而已。
到我写这篇文章,我也没有点开过这个链接。
我在担心。
担心自己的善意成为了一种臆想,中了他人的圈套,做了别人的帮凶。
1
在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穷到现在说出来很多人都不相信,当然,我见过比我家更穷的,穷的多得多的。
虽然穷,但是很少人去乞讨,去募捐,去消费同情。
村里经常有人家里劳动力有伤有病或者不在家。到了农忙的时候,他也不会去主动哀求谁过来帮帮我,自己拿起工具慢慢赶工以便跟上时节。
奇怪的是,不用通知,不用开会,村里人就会挨个去帮忙,所以反而最困难的家庭,秋收是最早结束的。
一般情况下,受助主家往往会邀请去吃饭表示感谢,可几乎所有人都不愿意让老人或者困苦的家庭再额外增加支出,收割完稻谷,就回自己家了。
哪个人家里出了大的变故,整个村里都知道了。往往也是自动自发的捐款捐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哪怕是平日里针锋相对,刚刚大吵一架的邻居也会放下嫌隙,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这一切朴素的互助,教会了我关于慈善的原始印象。
帮助他人应该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它出于人性的善良,对他人的关爱。
爱心,无关其他。
2
上学之后,开始有了各种名义的收费项目。当然,募捐也是常有的事情。
直到现在,很多地方捐款都会采取公示的手段,张三50,李四50,并且按照金额的大小进行降序排列。着客观上造成了一种得到绑架,谁要是捐款少了,就会有人指指点点,谁要是捐的多了,仿佛从人群中脱颖而出,没来由的产生了一种道德的优越感。
在我的学生生涯,对这种群体性的捐款有着惨痛的心理记忆。
在学校,除了个人的张榜公示,班级之间还有一个总额的比较。如果一班捐了1000元,二班捐了2000元,这个时候一班班主任往往感觉脸面挂不住,回到班级就开始发火,对着一群战战兢兢,刚刚做完慈善的孩子咆哮。
在每一次的捐款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故事传出来,各位园丁师长们往往不自然的流露出对捐款多的学生的喜爱,校长也拿个小喇叭站在国旗下,大声的喊道:希望大家向二年级的张XX学习,你看该生家里很困难,平日也很节省,可是面对这个时候,竟然一下子拿出了100元,足见该生的思想觉悟高。
此时全场的学生开始侧目,都在寻找张XX,想看看这个慈善家的真容。张XX胸前的红领巾随风飘扬,校长头顶的红星红旗也好像更加鲜艳了。
我一向对此怀有极度的厌恶。
一方面来自于自己的家庭经济的捉襟见肘,二来这种被迫的捐助还变成了一场财力的比拼,将捐款的多少直接等同于一个人善良的程度。
记得有一次,班主任组织募捐,并私下放风出来,起步是5元。半个学期已经捐款2次的我确实有些伤不起了,我好多次回家,见到疲惫的父母亲,想开口最后都没有开口。
后来,班主任特地里找到我,说为什么不捐款,你还是学习委员呢?我支支吾吾说家里最近确实有些困难,我不想捐。看着老师一脸的怒气,我感觉到一种深深的不安。
期末成绩单的教师评语上赫然写着:该生学习成绩可以,但是思想品德有待提高。
在重视老师评价的年代,我觉得有一种被慈善强奸的悲痛感觉。
3
现在大了,能挣钱了,有能力做点小善心了,我却更加困惑起来。
观察沿街的乞讨者,无外乎三类。
一是四肢正常的常人的职业乞讨者。穿几件破烂衣衫,摆个碗,当你路过,他会说“行行好吧”。
这种人我不愿意给,因为完全可以自食其力的人走上乞讨,只能说是懒惰。
当你给他一元钱,就是在怂恿他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这种爱心,不是在帮人,而是在毁人。
第二种就是畸形的小孩或者残疾人。有的手直接掰弯90度,有的腿只有一半,这种惨法简直不能正常理解,这不可能是正常的残疾。大部分都是贩卖的儿童,直接打断手脚弄残疾,然后每天送出来乞讨。
当你给他一元钱,就是让犯罪者获益,尝到甜头后,他会去买更多的儿童,去残害更多的人。这种爱心,不是帮人,而是在害人。
第三种是披着各种名号出来的求助人。他们会背个旅行包,安静的坐在路边的台阶上,下面是一行漂亮的粉笔字,钱包被偷,求5元钱回家,他们会看起来很疲惫,拦下你,告诉你一个寻子的故事,能不能给10元钱吃饭?
很多人觉得很委屈,觉得我是在行善,但我更多的认为大部分人都只不过是在表演。表演自己的善心给别人看,给自己看。告诉自己我是一个善良的人,我是一个慈悲的人。
善良,有时候比爱情会更加让人愚蠢。
难道不会去分析一下,手脚没有的人,究竟是如何把那个大音响摆到闹市去的?那些等待10元钱吃饭的旅行者,究竟是怎么记得带上粉笔的?那些没钱回家的人,难道找不到派出所的大门吗?
4
再后来,慈善成了一种工具,一种营销。
有钱人都必须做慈善,名人都必须去灾区,演员都得建个希望小学。然后这些慈善都一不小心留下了大量的影像资料,一不小心都发布在了微博微信等公共媒体上。
然后一个个稚嫩的穷苦小孩,勉强挤着笑容,围绕在这个头顶散发着善良的光环的名人身边。
这些事情,你真的百分百相信吗?
一切都是套路,一切都是工具。
高调慈善的陈光标被证明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只不过假借慈善来捞取资源而已,很多明星只不过是去摆拍而已,发布的捐款广告牌可能只是个没有实缴的虚假数字而已。还有前几年很火爆的公益慈善晚会,有几个明星没有索取出场费?
当慈善变成了一种工具,所有的罪恶都隐藏在了爱心的面具之下。
罗一笑小朋友是可怜的,生病了,还变成了一种敛财的工具。一个拥有三套房一台车(特别提醒,深圳一套房),还有一家公司的父亲,却不愿意拿出钱去救自己的小孩,转而走向捐助,去欺骗社会大众。
现在的局面就是一群买不起房的屌丝,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穷苦大众在帮助一位身价几百万的家庭抵御疾病,岂不可笑!!
连岳说:圣母的G点,是骗子永远的战场。
要知道,这个年头,骗子太多,傻子明显不够用了。
5
对于那些认为上当受骗也没关系的人,我坚决不能认同。
人的爱心是有限的,从来都不是无限的。
如果你献出了你的一次爱心,那么就在客观上减少你下一次爱心的可能性。你月入5千,你不可能献爱心1万元去做慈善。
如果善意的援助,事后被证明只不过是中了他人的圈套,那么人群中点亮的爱心就将逐渐凋零,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可能再也得不到你的垂怜。
何不如在一开始就先怀有警惕的态度,核实清楚,让你的爱心能够真正用对,让你的善款能够真正到达需要的人手中,岂不更好?
毕竟,爱心也是很珍贵的。
盲目秀爱心的行为,是一种低劣的表演,会无意间绑架你的朋友,“不转的人不善良”这种心理模式会导致更多的人成为帮凶,成为别人牟利的工具。
难道你不知很多职业乞讨者身缠万贯,很多行骗者吃香喝辣,很多慈善营销者赚的本满钵满,无数名人表演慈善来获得美名。
在中国,各种来路不明的慈善求助,很多都是穷人救济富人的结局。
6
我从来不反对慈善,但我反对不明就里献爱心的绑架。
对于那些我能够确认的困境中的人,我会毫不犹疑的支持。
但对于我不认识的人,请原谅,不是我不愿意帮助你,我只想不被人利用。
如果你想表达你的爱心,何不如将目光放到你身边所及之人。哪怕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只要有出处,人际网上能够连上线,那么援助信息的真实性都将大大提高,远比你捐给些不受监管的慈善基金会或者网络上来路不明的人更加有价值,至少你的每一分爱心都能够落到实处。
爱很珍贵,请用对。
都是老司机,快点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