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印记

郑重申明,原创作品,文责自负。


1984年8月16日,完成一年一度的“双抢”,看完洛杉矶奥运会,21岁的我怀揣一纸派遣令,带着毕业证和行李,在母亲的陪同下,转了三趟公交车,在晚霞红透半边天时,晕晕沉沉来到了离家百余里的湘潭县土桥乡卫生院,成了一名白衣战士。

夜晚,院外犬吠阵阵,秋虫呢喃,院内寂静无声。昏黄的白炽灯下,母亲一边帮我整理床铺,一边流泪:“离家这么远,举目无亲,你一个人在这,要是有什么事,怎么办啊?”

“没事的,我一个人能行!”把带来的教科书、《读者》《知音》等杂志码在窗前的桌子上,我信誓旦旦地排解着母亲的担忧。

土桥乡(1995年并入射埠镇)地处湘潭县腹部,隶属当时的射埠区公所管辖。报到后,我接手全乡妇幼保健管理及妇产科门诊、计划生育门诊手术等业务。

刚上班那会,附近村民来卫生院看病或买药时,常在我的诊室门口探头探脑,用看“稀奇”的眼光打量我一番后就转身离开,还故意撂下些话让我听见:才毕业的细妹子,能看好病吗?她还没结婚,就做接生婆,能行吗?

想起在县卫生局报到时,人事股股长让我改行,留在县人民医院做护士,我拒绝了他的好意,执意来这偏僻山村当医生,现在却因为年轻、没结婚,遭到质疑。心高气傲的我,颇不服气,鼻子里暗自哼哼,让你们瞧瞧我的本事。

有了决心和目标,就没去想卫生院的简陋和工作的艰辛,而是全身心投进了角色中。

那时,基层医生主要是凭借望触叩听及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诊疗。患者诊疗过程方便简捷。患者就诊,医生诊断后手写处方,患者持处方到药房取药。医生的诊疗器械也很简单,一个出诊箱,一副听诊器、一台血压计、两支体温计(肛表和口表)、酒精棉球盒、一个不锈钢注射器盒子(里面是型号大小不一的玻璃注射器及不锈钢针头),还有镊子、剪刀、止血钳、止血带、压舌板、导尿管等。出诊时,把这些放进出诊箱,再配上一些常见病急用药,譬如安乃近、去痛片、土霉素、四环素、红药水、紫药水、消炎粉等。

乡卫生院以门诊业务为主,没有住院病房和专职护士,肌注、输液、清创缝合等,谁开处方,谁做治疗。妇产科主要是妇科门诊,产前检查,和上环、取环、人流手术等。绝育手术是乡政府集中在一个时间段进行,每次都有上级医院的医生来主刀。产妇分娩多由当地的“接生婆”在家接生。卫生院妇产科医生也是上门到产妇家接生。

进入角色后,我就像一盒“万金油”,药房忙不赢的时候,我就帮着去掌戥称,包中药,发西药丸子。防疫医生做不赢的时候,我就帮忙去注射疫苗。刘院长治癫痫皮下埋药的时候,我去帮他打下手。有人找我看病,我来者不拒,男女老少患者都接诊,中西医处方都开。不到一个月,我就打开了局面。经我治疗的患者开始为我做宣传,他们说,胡医生开的药一吃就好,打针一点都不痛,上环取环也不痛,缝的伤口好了没留疤。口口相传之下,求诊患者越来越多。他们说,她到底是从学校毕业出来的,有点真本事。


在卫生院,除了坐门诊,就是出诊。我的出诊对象多是孕产妇。第一次出诊接生是1984年国庆节那天。

那天,本来是放假,住在本乡的医生们都回家了,我和药房小赵值班。空闲时,我们在她家看建国三十五周年阅兵。快吃中饭的时候,一个男人突然在院子里大喊:“有医生吗?”我们马上出门,只见他满头大汗,神情焦虑,上气不接下气,“你们哪位是医生,我堂客生毛毛,脚先出来了,接生婆冇办法了,要我来卫生院喊人。”

“你慢慢说。我问你答。”我赶忙走进诊室,穿上白大褂,边问他情况,边准备出诊箱和消毒产包。东西准备好了,情况也问得差不多。“走吧。”我跟着他出门,坐在他单车的后座上,直奔他家。

他老婆是一个高龄产妇,多次生育都是死婴。那天,产妇临盆,请的接生婆发现胎位不正,要他到卫生院喊医生去救人。

到他家后,我立即投入接生。消毒、检查、合谷注射催产素加强宫缩,臀位助产,胎儿成功娩出后出现青紫窒息,我立即插管、人工吸痰、口对口呼吸,孩子的哭声穿破屋顶,响彻四邻。断脐后,把孩子交给接生婆处理,发现产妇胎盘滞留,会阴下大号弯盆里的暗红色血液溢出,浸湿了臀下的消毒垫巾。我一边吩咐家属喊拖拉机准备转运产妇,让接生婆给产妇进行腹部按压子宫,一边给产妇进行宫颈注射催产素,继而行人工剥离胎盘术。胎盘完整剥离后,产妇出现了休克早期症状,我换了手套,立即给产妇静脉输液,挂上能量合剂。然后协助家属把产妇抬上拖拉机,一路护送到射埠区医院。产妇被推进抢救室后,我全身发抖,双脚瘫软,跌坐在抢救室门外的地上。

当抢救室门打开,医生告知,“产妇平安”后,我才缓过神。看着身上血渍斑斑的白大褂,不由得后背发凉,一阵干呕。以后多年,我还经常从产妇大出血的噩梦中惊醒。

这趟出诊接生,除了药费外,我收了2.5元的接生费,和一箩筐让我脸红耳热的感谢话。后来,这名产妇强烈要求参加新法接生培训,我把她推荐到县妇幼保健站参加学习,经过严格考核,她成了该村第一位新法接生员,成了我的好友和工作伙伴。


多次参与救急家庭接生,发现乡里“接生婆”的旧法接生存在许多弊端,情况汇报给县妇幼保健站后,站里在我乡进行了“新法接生培训”试点。培训结束后,给获得“新法接生员证”的“接生婆”免费配备了出诊箱和产包。新知识、新装备,大大提高了全乡的新法接生率。继而,“新法接生”在全县推广。当年,全县妇幼保健工作年终考核我乡名列前茅。因个人工作出色,两年后,县卫生局将我调到易俗河区卫生所担任妇幼专干,负责全区八个乡镇的妇幼保健管理工作。


在土桥的两年里,除了每月一次的休假回家,我吃住都在卫生院,天天是工作日。我走遍了土桥乡的所有村子,被产妇家的大黄狗咬伤过虎口,被山上的荆棘撕烂过裤腿。披星戴月出诊,因看不清路,掉下过田坎,崴过脚。我蹭过别人的单车,搭乘过顺路的拖拉机,更多的时候是用双脚走村串户,做产前检查、产后访视、新生儿访视,指导接生员实操,为行动不便的患者上门诊疗。

我不记得自己为多少产妇接过生,也不知帮多少育龄男女做过绝(节)育手术。但我记得吃过不少产妇家送来的红蛋;吃过新法接生员送给我的油炸红薯片、糯米团;收到过患者从山上采来的春笋、鲜蕨、栀子花、映山红。

年逾花甲的我,每每想起土桥,想起那些人和事,想起那两年奋斗的时光,心中依然涌动着暖意。它们不仅滋润了我的青春岁月,更深深镌刻成我生命的底色。它们早已超越记忆的范畴,成为我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陪我走到了今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通过高考我进入了医学生的行列。毕业后我被分配在一个山区乡卫生院担任妇产科医生。 当时该乡妇女生孩...
    秋韵儿阅读 5,522评论 0 3
  • 一 每天清晨,天刚微微亮,远处的青山露出黝黑的轮廓,月明星稀,公鸡啼晓。阿婆已经穿好衣服,开始在院子里踱步。走过二...
    Left_9ddd阅读 1,794评论 0 0
  • 终于等来一年秋风起,秋雨凉的绚烂秋季。收拾整理换季衣裳,所有东西也重新归类存放,偶然间翻到二十二年前的日记本,看到...
    秋雨梧桐Feng阅读 1,735评论 0 6
  • 国芯 作者:榕之子 分类:都市小说 连载平台:900看书网:book900.com 简介:周逸,以一己之力将中国半...
    老三姜阅读 3,114评论 0 0
  •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一 东乡最后一个郎中死了。 有人说是他上山采制了毒药,熬了满满一碗喝下去不久...
    荒村的灯光阅读 14,830评论 68 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