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十一过去之后总想写点什么,偶然一个下午想到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虽然没看几页,但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为何不写一个关于乡土的内容,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要说现在想回忆的,是那片浓浓却又逐渐远去的乡土气息。那片乡村的味道和感觉只有生活过的人才会感觉的到,恐怕过了我们这一代人之后,以后的人再也体会不到那种感觉了。
01早晨
住在乡下起的很早,闻鸡起舞这个词用在乡下其实不合适,包括现在很多住在乡下的,早上很早,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已经起床了。别说等到鸡叫,起码那个时候喂鸡食就已经晚了。
包括现在,每次回老家,早上六七点,不自觉的就会醒,也不会过多的睡懒觉,这怕也是那份气息所自带的吧。
还有很多的乡人早期为了到田地了农活,尤其夏天,能干活的时间少,天气热的时候白天都在休息,所以早晚的时间变成了忙活的主要时间,晚上天黑看不清道路,所以早起成为了忙农的好时刻。
乡人的早餐大多的粥伴着一些面食,这是最养生的食物了,粥用来养胃,面食用来充饥好应对即将开始一天的劳作所需要的体力。我小的时候生活条件已经改善了很多,基本上不需要我参加什么农活,偶尔参加一下,那也是去田里玩的。
印象较深的是暑假的时候八九点搬个小桌子,坐在树荫下写作业,练字,爷爷时不时会走过来看看,教导我们要认真做功课,空闲的时候也会跟我们讲一些故事。
夏天吃的最多的是毛豆,丝瓜,冬瓜,韭菜之类的,地里就有,可以说是取之不尽。小时候不愿意剥毛豆,因为需要先把毛豆从树枝上掰下来,然后再一个个的剥开,运气好还能遇到毛毛虫,剥完之后满手的毛。那个时候也会偷懒,在壳堆里混几个没剥过的,这样可以加快剥的速度,我们弟兄几个都这么干过,但是奶奶好像从未发现也从未说过我们,反正如果第一天不够吃了第二天再多拔几个树枝给我们。
早晨早起还可以去赶集,集是乡下特有的一个购物形式。每五天一次,在几个村子较为宽阔集中的道路上,那个时候还担心,赶集的人五天一次,他们另外四天岂不是要歇着了,后来在另外一个地方看到他们,才知道,这五天他们是轮着转的。集上什么都有,最喜欢的就是做蛋饼的,会早点起床从家里拿两个鸡蛋,到做蛋饼的摊位前递上鸡蛋,等着给自己做,然后一边走一边吃,这是那个时候最满足的事情了。
早晨过去的很快,一日之计在于晨,乡人很注重早晨的时光,早晨不打好基础,这一天就荒废了。去城里后有点睡懒觉的习惯,其实还是喜欢早起的,享受与日同升的感觉。
02中午
我时长脑海里还存着这样的场景:靠着树根,坐在树荫下,树上鸟儿叽叽喳喳,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暖洋洋的。每家每户都是炊烟袅袅,从烟囱里冒出的烟透着香气。隔着很远能闻到铁锅里的香味,隔着很远能听到铲锅交汇的乐章。公鸡昂着头散漫的走着,时不时低头啄米,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为今天桌上的美食,只祈祷今天家里不要来客人。这时另一个最多的声音就是家长们会大声的呼喊自己的孩子回来吃饭。其实都知道午饭还没好,喊我们回去是帮忙搬桌子,端菜。小伙伴们只要有一个人回去,其余的也都散了。
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现在人的生活节奏很快,午餐变得任务式,现在上班午饭有时候从家里带,有的时候是外卖解决。总的时间会控制在15-20分钟内,但是乡人不一样。午餐很重要。
地里干活的会回来喝点小酒,念书的中午会回家吃饭,上班的会回家做饭,下午各自继续。在很多地方,中午连轴转,没有中午回去吃午饭的概念和习惯的。
乡人多从十点多就开始准备午餐了。妇人们都会到河边淘米,洗菜,但是每家都有口缸,要从河里挑水回去,碰上下雨刮风天在河边洗总是不安全。后来有了水井,在家可以打水来洗,不要跑很远,就很方便了很多。再后来有了自来水,就更干净更方便了,那时的自来水可以直接喝。
乡人很朴实,有些人会端着大碗,里面有菜有饭,跑到门口,跟附近的邻居一起,有坐在树下,有站在路边,还有墙根下。一边扒拉着饭,一边继续说着上午没说完的东长里短。
我总纳闷,他们为什么有那么多说不完的故事。村落就这么大,掰着手指头都能数的清有多少户人家,但是她们却像有说不完的故事,个个都是演说家,自己的故事说的比别人好,有的时候一个故事能对同一批人讲好几回,这是我所比不来的。
午饭后是午休,乡人总要中午休息上片刻,哪怕是眯一会都是好的。小时候很反感午睡,都是等大人睡熟了后,悄溜溜的出去跟小伙伴汇合,夏天可以下河游泳摸鱼捞虾,钓虾很简单,田里捉一只田鸡,或者家里带一块肉,系上棉线,带着水舀子,就可以开动了,水很清,看到有龙虾爬到肉上,一手慢慢的拎起棉绳,另一手用水舀子去抄起。耐心好的一下午能收获不少。
冬天可以躲到草垛里捉迷藏,爬树。也会到农场上搭一个简易的灶,去地里刨几个红薯,烤着吃,有数不完的游戏项目。等到大人睡醒了,一声呼唤,就回去了。也有大人叫了不回的,但那样的话等候他的多是晚上的鞭子。老人们称为马上有生活吃了。
吃生活是一种不得不面对,但也要吞下的行为,太贴切了。幼儿的挨打是吃生活,现在被社会的现实挨打,应该也是另一种吃生活。
03傍晚
乡人没有夜生活,所以傍晚时分成为一天休息前最后劳作的时候。
我印象最深的场景,是冬天的晚上,用过晚饭后,一家人团坐在厨房。饭后的灶台还散发的余热,屋里暖呼呼的。或是围着残落的桌子说话,或是收拾干净在赶制着其他,尤其是冬天,和面,包包子。小时候用来发酵用一口缸,在灶台前用草和衣物围成一个坑,发酵完成后在坑里跳几下,说可以长高。老人们看着孩子跳来跳去,也是他们开心的时刻,也是孩子们快乐的时光。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围炉夜话,其乐融融。
到了夏天,屋里就不能待了,纳凉成为了主要的项目。乡人带着芭蕉扇,来在桥上,或者河边,通畅的地方。晚上其实很凉快,扇子的主要作用是驱散蚊子。有站着的,也有坐桥上的,还有从家里带着凳子的。孩子们则追着萤火虫跑来跑去,他们有使不完的精力,不知疲倦。大人们则是知道疲倦但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付出了更多的精力。
夏天也有晚上到河里玩水的。我们称之为游澡。水很干净,可以游泳,又可以洗澡,又能娱乐,这也是最大的一个乐趣了。也有带着水桶过去,晚上还能摸点螺丝,浜之类的东西。
那时候每家每户都有养狗和猫的习惯,包括现在也有。狗是看家,猫是捉耗子。在农村夜不闭户很正常,那真的是大同。印象中有一次半夜来了外人,要顺走哪家的鸡鸭,后来被狗的狂吠惊醒,附近的人家都起来捉人。捉到后赶到草堆角落,并没有过多打骂,而是让蚊子咬他。我们小孩都不干靠近,生怕坏人拿我们当人质。
之后就进入了休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在这里再贴切不过了,最淳朴的地方的作息都是最科学,最养生的。不像城市里,黑白颠倒。但是时代不一样了,这样的生活只能是一种向往或者是某些人的诗和远方。
随着时间流逝,随着在外地的扎根,亲近那片土地的时光越来越少。以前读文章无法例会游子在外再归故里时激动的心情和离开家乡出门远行带一抔乡土的情怀。随着文章尾声,越来越能体会这种心境。我的乡土很普通,很朴实。但是值得我去怀念,值得我一辈子去炫耀,去讲述。
乡土的气息,远不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