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啥是佩奇》的视频在微博和朋友圈同时火爆。
甚至朋友圈里那些本命年小伙伴都讨论着:要不要买一只佩奇辟邪?我们笑到,毕竟它曾是社会人啊,也许会带来好运帮忙辟邪吧!
但在爸妈以及老一辈人眼中,“佩奇”是一个谜团。跟我们不一样,他们不知道这个火遍年轻人圈子的佩奇动画片人物,是文具店的热卖贴纸,是抖音的热门玩偶,是每个精品店里必定出现的布娃娃,也是00后孩子们的纹身图案之一。
以为自己知道的东西别人也应该知道,能迅速习惯的事物别人也一定能习惯。同辈人可能会,但在爸妈和爷爷奶奶那儿,他们做不到。
视频里,当孙子在电话那头跟爷爷说要佩奇时,爷爷一脸傻乎乎地询问“佩奇是啥”,可信号太差却被迫挂断。
结果,爷爷戴着老花镜努力翻字典,也只能找到 " 佩戴 " 、 " 配种 " ,就是找不到 " 佩奇 " 。
爷爷问赶羊老头什么是“佩奇”时,他给他看美女直播
爷爷问便利店的老婆婆时,她给他拿出洗洁精和护发素
爷爷问村里下棋的老人家们,他们说“佩棋”应该跟跳棋差不多吧
奔波终于有收获,最终他在曾在北京工作过的弟妹那儿得知,“佩奇”是一只粉色小猪玩偶。还跟着弟妹的描述,回到家里叮叮当当给孙子做起了“钢铁版鼓风机佩奇”。
不得不感慨家人为了孩子付出的努力。即便自己什么都不知道,那些竭尽全力爱我们的人,他们还是努力跨越障碍,跳过坎坷的认知,想方设法地把我们想要的东西创造给我们。
他们很笨拙,却也很耐心。但孩子对爸妈,却不一定如此。
如果爸妈问我们什么是“佩奇”,你会耐心地解释吗?也许当爸妈反复问你“啥是佩奇”,还要你跟他们讲佩奇的经历、来源和现状时,你早就不耐烦地一走了之了。
在我身边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当年老妈妈问孩子移动网络怎么使用时,孩子却很不耐烦地说:“你上网干什么,这么麻烦的东西你有必要弄吗?我不知道!”
当爸妈唠叨要多吃饭、多休息、少加班的时候,孩子也只是在电话另一头不耐烦的回答“好了好了知道了,先这样吧挂了!”。而当下的她正闲着没事干,也不愿多花一点点时间跟爸妈聊久一点点。
只要爸妈在电话里头说的话越来越不顺着自己的心意走,孩子对他们的耐心就会减少,也许是厉声说一句冷冰冰的“嗯!”,或是直接挂电话了事。
最后可能还跟朋友们吐槽,为什么我爸妈这么冥顽不灵不知世事呢?为什么好爸妈都是别人家的呢?
老一辈人没读过多少书,他们在接受新事物这件事上,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都与我们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可这些都不是他们的过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决定了我们爸妈的见识能高到哪儿,身为孩子,我们没资格责备他们的无知。
但偏偏,我们总习惯性的算着“得罪成本低”这笔账,清楚地计算与爸妈之间的关系该发展到什么程度。因为这段关系越是亲密、越是包容、越是不会被反抗,我们便会越放荡、越无礼、越冷漠。
因为跟不上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的自身发展速度,因为思想落后目光浅短,因为不理解我们当下的所作所为。所以我们不再耐心地接受爸妈的意见,不再认真地听爸妈的经验教训和过去的故事,不再细心地理解爸妈所作所为以及他们的叮嘱唠叨。
我们对爸妈的耐心,真的远远不足以报答他们一把屎一把尿把我们拉扯大的艰辛。
刘同说,当你无法确定自己现阶段要做什么的时候,那就对父母孝顺,那是唯一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做错的一件事情。
养育爸妈不是恩情,而是义务。但接纳爸妈,是我们的对这份情的报答。孝顺的方法有很多,也许是不吵架,也许是装傻,也许是体贴,也许是陪伴。
可别说孝顺,我们可能连最基本的问候和关心都做不好。
爸妈常跟我说:“出门在外的孩子不值钱啊。想到你们每天吃的都是什么鬼东西,哎,我们在家里头真是心酸。”
又或是说:“你们再大,也永远是我们的孩子。”
看视频里的爸爸,为儿子带了那么多干粮,采蘑菇、摘大枣、敲核桃,拿得不辞辛苦特别兴奋。
农活都是辛苦活儿,但在爸妈眼里是非常轻松的事情。毕竟,你过的日子再好,他们也永远担心你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
不知道,当爸妈他们竭尽全力爱你时,你又真的给予过他们多少笑脸呢?
他们都老了,慢慢地也变成一个让我们觉得特别恼人的固执“儿童”,他们的叛逆期比真正的小孩子可严重得多,但我们却没能很好地帮他们度过叛逆期,抚慰好他们因为想念孩子而焦躁不安的心灵。
他们一辈子没什么宝贝,除了孩子。每一对爸妈都一样,无一例外。
我们跟视频里的孙子一样,小时候也期望长辈在自己的书包里头、房间里甚至任何地方放满很多有趣的物品,放满我们喜欢的礼物和玩具。
现在老去的爸妈也是如此,他们希望看到我们的归来,渴望从视频里得知我们的生活近况,担心我们有没有被生活摧残得不成人样。
时时刻刻挂念,哪怕方式笨拙,那也只是他们爱的无所适从而已。
我们需要等待,在快速发展的时候等等爸妈,告诉他们就算慢点儿也别着急,我们总会在前方等着,总会时不时回头看看他们。
与爸妈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还望别错过余下时间,认真拥抱,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