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书的第三章,这一章论述的主题是“自由”。
我将从“什么是自由”以及“怎么实现自由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01 什么是自由
【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 】 --------陀思妥耶夫斯基
我们生活的一切都要靠金钱来支撑。衣食住行哪一样都离不开金钱。因此经济独立就成了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经济独立了就意味着自己能最自由化的支配自己的生活。
换句话说在一定程度上“自由就是金钱”。
但同时我们也知道金钱不是万能的,也总是有人在金钱方面是自由而却无法获得幸福的情况。
所以到底烦恼与不自由的根源来自哪呢?当然是人际关系。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最简单也最复杂的应该是与父母的关系。
父母从小无微不至的关心我们,努力工作辛苦地将我们抚养长大,他们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存在,但同时父母又是一种最大化阻碍我们自由地存在。
小时候他们会告诉你“怎么样去认真学习”“要去与一些成绩好的孩子做朋友”“应该上什么大学什么专业”等等。你人生的所有选择好像都与自己无关,自己反而成了人生中的看客。
用我一个朋友调侃的话来说,小时候什么都不懂,所有的事都是由父母来选择,他们决定我读哪所幼儿园,读哪所小学,这些其实都在间接地筛选我将要遇见的人,将要交往的朋友。长大后想由着自己来选择的时候,发现之前的人生足迹密密麻麻,自己早已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因为在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地早就将自己的希望与父母的期盼融合在一起了。
我并不是否认父母对我们的爱和关心,只是想说在面对父母这样的人际关系时,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你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也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有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我们到底要不要满足父母的期待,照着父母的规划生活下去呢?
阿德勒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当然不是。我们活着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不是为了完成别人的梦想去生活,我们生活的意义只有一个,就是自己,永远是只为自己。
犹太教教义里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阿德勒认为如果我们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和评价,最后只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过度的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我生活,也即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这让我想到有部日本电影,叫做《垫底辣妹》。那里面女主沙耶加的爸爸是位棒球教练,他最大的期望就是沙耶加的弟弟在高中能够打进甲子园。因为那是他父亲未完成的梦想。在沙耶加的家中,所有的资源都用在了给弟弟打棒球上,她的弟弟一直在父亲的期待中生活,每天刻苦练习棒球,也获得高中年级组的第一名。但是到最后即将打到甲子园的时候,他的弟弟竟然想要放弃了,因为他发现其实自己并不喜欢棒球。
所以得到别人的认可就真的能幸福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阿德勒认为当我们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时,就会采取“满足别人的期待”这一手段,而这样的方式会相当痛苦,因为我们根本无法做自己。你会害怕别人的评价,在意别人的视线,最终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举例来说,你为了得到领导的赏识,为了迎合领导,每天想方设法的做一些自己很讨厌或者是不喜欢的事情。即使得到了领导的赏识,但那过程肯定是相当痛苦的,因为那不是真正的自己。
与其那样痛苦还不如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真实的做自己。
我们都活在自己的人生中。假如自己都不为自己活的话,那谁还会为我们自己活呢?所以活着终究是为了自己。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没有人想被人讨厌,可是有时不管我们本身怎么努力,都会有讨厌我们的人。
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近代哲学家康德把这种欲望称作“倾向性”。
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想上推的态度。
阿德勒把“倾向性”比喻成自斜坡滚下来的石头一样生活,而我们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追求不想被别人讨厌的这种“倾向性”,我们就会一直从斜坡滚落,不断磨损自己,直至失去形状变成浑圆。这样还算是真正的自我吗?
并且我们并不是石块,一直按照重力或惯性等自然法则不停滚落。我们是人,我们是能够抵抗倾向性的存在,可以让滚落的自己停下来并重新爬上斜坡。
阿德勒所说得自由就是不要害怕被人讨厌,而不是为了自由你去故意惹人讨厌或是恶作剧。
你要有被人讨厌的勇气,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生活,不要为了满足别人的喜欢和期待生活。
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的如何。也就是自由地生活。虽然不想被人讨厌,但即使被人讨厌也没有关系。
02 学会课题分离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地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地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变化。
学会课题分离,这个部分是我最喜欢的。我读这个部分时,就会想到上大学地时候,宿舍有个年龄最大地女生,我们就亲切地称她为“大姐”。大姐喜欢一个男生八年,但那个男生一看就知道是渣男地那种(事实证明真的是渣男)。于是我和宿舍的另一个小姐妹真的是用尽各种各样地方式来说明那个男生是个怎么样的人。但大姐就偏偏吃那个男生的一套,在我们面前似乎很理性地听我们说的话,可是一转眼就把我们的话都忘掉了。所以当时我和那个小姐妹真的是挺受伤的,觉得大姐根本就没有把我们当作朋友。
所以当我看到“课题分离”这个部分的时候,我一下就明白当时的我做错了。因为我在妄加干涉大姐的人生课题。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但这是不是就是说,对我们所关心的人都放任不管呢?当然不是。
还是拿大姐这件事来说吧。当时的我应该做的是告诉大姐,只要你想要诉说或者是帮助,我们随时都在你身边。而不是对大姐的课题横加干涉,或者在大姐还没有想诉说或是求助时就指手画脚。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这是阿德勒心理学遵循的要求。
就像我不能无视大姐的意愿,强迫大姐怎么去做,事实上我也做不到,并且如果强迫改变只会在日后产生更大的反作用。
毕竟能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当你将“课题分离”用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你会发现一切关系都变得非常简单。做好自己的课题,丢开别人的课题。
03 人际关系“王牌”握在自己的手中
当我们能够理解课题分离就会发现,其实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比如与朋友吵架了,我要不要先道歉,这样会不会丢面子,她会不会赌气不接受呢?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这样想,要不要先道歉是你自己的课题,接不接受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改变自己并不是为了改变别人。
是想得到认可将“人际关系之卡”交付给别人,还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完全由你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