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国》是如何从一时风靡到被禁,烂书是如何毁掉一个人

3 年前,前妻在某书商公司做美工,某天,她神秘兮兮的跟我说,给你推荐一本书。我大为惊讶,环境果然影响人啊,这才上几天班,就能给我推荐书了。然后隔天她给我拿回来一本《巨婴国》,我一看大部头,也没太关注。离婚2年后,我突然想起离婚前吵架她经常挂在嘴边的“巨婴”、“妈宝男”,翻箱倒柜找出来这本大部头,硬着头皮看完,我大致猜到问题出在哪了。

一、负能量满满,看完让你怀疑人生

作者开篇武断的下了结论:“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没有推论,没有依据,于是你被代表了。既然中国人集体都是巨婴,那么看书的你我是巨婴理所当然了。于是作者定义的巨婴特点:共生、全能自恋、偏执分裂是不是好像都有一点?哦,原来我们都是巨婴,那没问题了。沿着这条线继续下去就是关于找爱人的理论就是“在找妈”,因为共生嘛,与另一半的关系大多数是交替做妈宝男和妈。联想到你和爱人之间的互相照顾,对心理学没有了解的芸芸众生于是一顿感悟:好像真的是这么回事。有共鸣了。

如果说作者将中国人集体打了个“巨婴”的帽子算是开胃菜的话,将“巨婴”和“孝顺”强行绑定,则有违人伦。尊重父母意见变成了“中国式的孝即是顺”,“中国式的孝即是愚”。对于某些看书看一半的人来说(比如我前妻),这样的表述唯一留下的就是更刺耳的“妈宝男”的称号。也甭管定义对不对的上,遇到家庭矛盾,先用这个“先进”的词汇怼了再说。

不可否认,作者的某些观点存在可借鉴之处,有些个案也能映射到读者某些不可知的经历引起共鸣。然而武断的结论,欠缺严谨的逻辑是本书的硬伤,由此带来读者误入歧途的思考,真的是害人不浅。

二、咪蒙式鸡汤,实际上一堆废话

看看这样的标题:《爱,就是答案》,《拓宽你的心灵空间》,是不是有鸡汤的感觉。

然后仔细读,书中是这样说的:

《爱,就是答案》一节中: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我们心中那条全能自恋的龙,看起来很不好惹很难相处,但其实如果能被这样看见,这条龙就会被安抚。
所以说,看见就是爱,而爱就是答案。相反,压制这条龙不是答案。一如大禹治水,堵不是答案,疏才是答案。疏通一条条堵塞-的河流,让它们顺势流向大海,这也是关于人性的隐喻。

《拓宽你的心灵空间》一节中:

怎么可以提供一个抱持性空间?这需要做到三点:
一,在你把事情做好时认可你;
二,在你受挫时支持你;
三,你的各种感受和想法可以在我这里安全自由地流动。

也只是一些意象的铺设和泛泛而谈的观点,并无新意。

三、只提问题不提解决方案

本书每一章都是大篇幅介绍个案或者新闻报道,加上作者的点评。点评的目的大部分是为了突出“中国人就是巨婴”这个事实,小篇幅解释巨婴和巨婴国的概念。落到实证部分,基本就回到咪蒙式的鸡汤,空洞而不能解决问题。简单的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宣泄作者本人个人化观点和情绪垃圾的容器。就像作者在书中写道一样:

写作这本书的历程,多次疗愈了我自己,也是这个道理

作者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了,你我成了作者的“抱持性空间”。作者的经历和感受被人体会了,感受了。于是作者疗愈了。而你我,能被疗愈吗?

四、观点以偏概全,以心理学的名义,行精神教主的实际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精神领域的学科,有它的特殊性。前几年,这个行业相当混乱,心理学咨询师职业资格证花点钱就能考到。17年开始,国家取消这个证书,但是社会上,关于相关资格证书的考试一直没停止,大量的考级机构宣称拿到这个证书可以用做咨询工作。当然武志红老师作为行业大佬,肯定是没这方面的问题的。然而通篇的断言和生造的概念与意象,让我想到精神教主与被控制的咨询者。

伸展你的能量球,让我们忘记理性

五、结语:本书被封禁的必然和选书的重要性

其实我有点后悔没有早点看这本书。也许听到某些名词应该早点警惕。当然我的离婚不可能是一本书的原因,但这本书可能在某些人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然后在某些时候,生根发芽。本书被封禁原因不明,我的猜测是关于反孝道那块的表述引起管理层的警觉。从内容上来看,其实并没有太新鲜的观点。如果没有罗振宇的推荐,估计不会火起来,毕竟心理学的书籍,大部分过于专业,一般人不爱看。当然像【巨婴】【反孝道】这样的观点确实第一次被正式提出,也算是吸人眼球。在知乎上看到同样因为这本书差点引起家庭破碎的经历,才触动我看完这本书。掩卷沉思,如果看完一本烂书让你感觉不舒服,该选一本怎样的好书才能弥补创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