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过的20多本亲子类书籍以后发现,其实育儿的核心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怎么看待孩子,孩子究竟是一个机械体,还是一个生命体,这是完全不同的出发点。
如果我们特别希望这个孩子像一部汽车一样,有个开关一摁,考上大学了。这就最简单的机械体,也是最容易让我们使了很大劲后,和孩子都不开心的一种选择。
更好的选择是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然后让他的内在产生动力,让他爱自己,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这是相对复杂的生命体,更需要带着爱和智慧去培养而不是照搬某种模式。
说到帮孩子建立内在动力,最关键的就是找到孩子作为一个人最核心的三根支柱,继而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
哪怕你的养育方式不完全正确,当孩子有了内在动力,他就会不断地探索,这样长大的孩子会有自我修复能力,会更有生命力。
一、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无条件的爱
这份爱会带来信任、尊重和归属感、安全感,孩子的行为更得体,更阳光。否则,亲子关系会越来越紧张。
雷区:用交换和威胁的方式对待孩子,比如说“你这次考成这样,旅行取消!”“你再怎么样,我就不要你了!”
调整:在批评孩子前,先表明你无条件的爱。告诉他“正是因为爸爸妈妈爱你,才要告诉你这样做不对”爱是温柔但有边界。
工作中发现那些敏感、不自信的孩子大都不确定父母是不是爱他,因为经常听到父母对比别家的孩子,贬低他,觉得父母好像更喜欢别人家的小孩儿,或者是更喜欢那个考100分的他。
二、帮助孩子建立价值感
就是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他是有价值的,有能力的,他是可以自己解决很多问题的,他的自尊水平才会高,自我评价才会高,才会更喜欢自己。
接触过有一部分习惯性打击孩子的父母,就是孩子无论表现得好还是不好,父母都负责打击他。表现得好,说你翘尾巴,表现得不好,说你看你,你比别人差多少。这种习惯性的打击导致的结果是:逐渐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他觉得我做什么事都不行。
而且孩子会逐渐会长成父母嘴里描述的样子,因为孩子最相信父母说的话。比如,我小时候父母说我笨,到现在我也一直相信自己是个笨小孩。父母说我是个独立有想法的小孩,从小学开始,升学选学校、高考选大学,恋爱结婚生娃都是自己做判断做选择。
那么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需要在孩子做对事的时候,及时告诉他这件事情做得对,并说明表扬他的原因。所以,把更多目光集中在孩子做榜的事情上,也会很多程度少点焦虑。
即使有很多事看起来做得不对,但是背后也有可能有对的动机,这背后的原因才是我们要去发掘的东西。
(比如我教过的一个被很多老师批评、被很多小朋友投诉爱动手打人的小朋友A,但当你蹲下身来跟他聊,会惊讶的发现原来他动手的原因是另一个小朋友B欺负更瘦小的小朋友C,他动手打了B。他背后的动机是追求公平,见义勇为,但用错了方式,又容易着急最终导致情绪爆发。而我告诉他,老师了解他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认可了他做对的地方,反而他更能接受寻求更好的解决方式的建议)
三、培养作终身成长的心态
就是当一个人在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之后,他的第一反应,是我害怕,我不敢做了,我太丢人了,那么他就很难能再向前一步。如果他把每一次挫折,都视作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这就是终身成长的心态。
而在培养孩子终身成长的心态的时候,父母首先要做到对孩子有容错率,鼓励他一起从错误中学习、总结、改进。并自己践行成为一个终身成长者。
以上分享给同在育娃路上探索的宝妈们,希望我们自己和孩子都能建立自己的内在动力,无论外部环境怎么变,都有向上生长的动力和让自己快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