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一条单行道,不可避免也不可逆。而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注定我们的成长不会完全相同,所以也没有一条万能的标准通道可供我们参考。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能选择一条适合孩子的成长之路,尤其在选择教育方式上。
梁昊天和刘嘉阳这对幼儿园时就认识的好朋友,就因为选择的教育方式不同而走上了截然不同的路。
幼儿园时,相对于从其他幼儿园转入的梁昊天,还没不能很好融入幼儿园生活的时候,刘嘉阳已经成为大家仰慕的对象,人人都喜欢刘嘉阳。对于巴学园的规则,梁昊天艰难的适应着,而刘嘉阳却如鱼得水。
小学的时候他们还在一起上的国际学校,人生在两个人在选择体制内的传统教育还是体制外的教育不同而发生了转变。
不同于刘嘉阳开放的家庭教育氛围,梁昊天的父母更加的严格。所以刘嘉阳从小他个性鲜明,成为小朋友口中谁也管不了的队长。而梁昊天一直在适应这父母的规则和社会的规则。
在梁昊天忙于中考的时候,刘嘉阳已经开始申请国际学校,并且拥有大把自主的支配时间,他们过着迥然不同的人生。
梁昊天父母巴不得他每时每刻时时刻刻都在学习,并且应该自发自觉到直至父母干预才休息的理想的状态。但因为在普通班,和理想成绩的差距,让梁昊天爸爸非常的焦虑。爸爸责骂和不耐烦让梁昊天觉得自己很弱小。
相反刘嘉阳妈妈却用开放态度尊重了刘嘉阳的自主性。本来申请美国高中的刘嘉阳,因为突然决定留学日本而不得不重新开始。家庭依旧尊重刘嘉阳的选择自由。
对于梁昊天的教育,他的父母坦言并没有太多的规划和设想,乃至小昊天的到来都是一个意外,但确实小生命给父母带来了很多预想之外的快乐。但成长意味着适应这个社会规则,而父母可能比孩子还要先一步体会到这种焦虑,不得不帮孩子做出选择。是否适合体制内还是体制外,这是永恒的难题。
梁昊天爸爸觉得传统教育更系统更严格,但体制内的传统教育风险性更小,至少有大的可见的方向。梁昊天也自己更适合传统教育。
而刘嘉阳却觉得自己更适合体制外的教育,更有自主性,要求更多的自控力。但他们依旧是好朋友,并不受教育方向的不同。
结束中考后,梁昊天和爸爸一起开启了一次去西藏骑行。与骑行碰到的各种曲折相伴的是中考未知的成绩。
刘嘉阳的留学申请碰到了问题,一直尊重他自主选择的妈妈的语气中也开始透露出焦虑,而他自己却明晰的规划着自己的未来。
成长是一条单行道,没有所谓的完美方案,只有不断前行和摸索。别人的经历只能是一种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