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塔尔效应源于一个世界权威的“谎言”。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然而,事实的真相却是: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挑选出来的,根本没有做任何的挑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其实这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前面说的那些学生是罗森塔尔在各个班随意抽的,因此并非“全都是智商型人才”。然而他们一旦认为自身的价值被发现并被别人重视了,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自豪感又会形成强大持久的动力,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在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心理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罗森塔尔效应”证明了三个道理:第一、人的智商和能力是可以通过外力“激活”的;第二、信任和期望是“激活”人们智商和能力的基本要素;第三、人才资源贵在开发。
日常生活中,平常熟人见面经常会问:你家孩子怎样啊?
很多家长的回答都是:调皮捣蛋、学习不集中、爱顶嘴、不听话……
中国式的父母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要谦卑和低调。所以很多父母不善于表达自己的爱,表现最突出的就是“说反话”和“激将法”。
在父母看来是想刺激孩子的自尊心,利用逆反心理发挥孩子的潜能。但是如果掌握不好力度,给孩子带来的只有负面的心理暗示,还会导致信任缺失。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是孩子的最重要的老师,父母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父母的暗示,如果不是成就孩子,就会毁了孩子。
优秀的父母不单要“多”通过肯定给孩子暗示,还要"会"肯定孩子。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和团队在过去的10年里一直在研究肯定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研究。
研究人员首先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每次只从教室叫出一个孩子进行测试,孩子完成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夸奖的话。
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
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一种较难但可以学到新知识,一种简单和上一轮类似,他们可以自由选择。
结果发现:那些被夸努力的孩子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而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
在第三轮比赛中,所有的孩子面对一样的高难度测试,结果都是分数极低。但他们的反应却很不一样:被夸努力的觉得自己不够努力,被夸聪明的觉得是试题太难了。
第四轮比赛,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的简单: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分数却退步了大约20%。
由此可见,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而被夸努力的孩子,则感觉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前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鼓励和表扬两种不同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鼓励是同龄人之间表达最多的一种支持和信任,关系平等;表扬则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认可和操控,关系不平等。
而鼓励和表扬最大的差别就是具体化。
表扬一般比较抽象,针对的是结果。例如:这个裙子很好看、你很棒、你好厉害。
而鼓励是基于孩子的感受对孩子的努力表达的肯定。例如:你这次考试比上一次有进步,肯定下了很大的功夫吧!
当我们不知道自己要对孩子说的话是表扬还是鼓励的时候,可以想想以下几个问题:
1、我是在激励孩子,还是依赖于别人的评价?
2、我是在尊重孩子的感受,还是在摆家长的架子?
3、我是看到孩子的观点,还是表达自己的观点?
4、我会对同龄人说这样的话吗?
多鼓励,少表扬;重过程,淡结果;多交流,少刺激;重信任,去责备。
比起锦上添花,孩子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
孩子只有凭自身的努力而非父母的表扬,才能炼得一颗不惧挫折和困难的强大内心。
正确的鼓励是孩子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