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任何一个搜索引擎里输入“书单”这样的关键词,就能够找到一大批与小学课外阅读书目推荐相关的文章,可见还是有挺多家长在选择课外书这方面是有些疑问的。
那孩子的课外阅读,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应该从哪些方面得到好的培养和支持呢?
首先,课外阅读读什么?
今年秋季开始使用的统编教材,一个核心的编辑理念就是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即是说教材中的精读文章+教材略读文章+课外阅读彼此需要相互联系和支撑。
那教材设计是如何体现出这一点的呢?各位还记得在上篇文章中提到的“双线结构”吗?
即是本册教材提供了精读和略读文章的主题以及阅读训练要素。
例如二年级上册所设计的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所以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老师的侧重点会在通过有限的精读和略读练习中去教会孩子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但任何一种方法和策略的熟练掌握都是需要更多重复的练习的,所以在课余的时间里,需要大量的课外精读练习进行巩固。
新的统编教材有一个很好的改变和提升就在于在编撰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课外阅读的需要。
例如一年级教材中,有专门的【和大人一起读】版块,希望通过低年级时期的陪伴阅读激发孩子阅读和分享的意愿。
同时,在每册教材当中专门设置了【快乐读书吧】版块,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哪些书籍,并且推荐的书籍往往是和课文有联系的。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四大名著”为人文主题,以培养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和学写读后感为语文能力目标。
在后面的【快乐读书吧】版块中就推荐和鼓励学生们在课余时间读更多四大名著的章节。
因此,每册教材当中的【快乐读书吧】可以作为家长们选购课外读物的一个重要参考。
在研发我们的“共生·新语文”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整理了统编教材1-6年级【快乐读书吧】的推荐书目和相关阅读要求。
在这里分享给各位家长,希望能够给各位家长提供一些参考。
其次,课外阅读应该怎么读?
相信很多家长在网上已经看到过类似“语文将成为高考主战场”这样的论调了,虽然看似激进了一点,但其实也是很有道理的。
例如2019年数学全国卷1中一开始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题目:
你能很快读完读懂这个题目吗?
考的内容只是一个简单的代入公式的数字计算,却需要学生先通过阅读搞清楚“黄金比例”这个词的意思以及公式的意义。
在争分夺秒的高考中,扎实的阅读理解功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了。而从整个高考各学科的阅读量来看,也是逐年在提升的。
因此,从小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
看了上面表格中教材里提到的课外阅读书目,可能家长还是会有这样的疑问,“孩子对这些书不感兴趣怎么办?”“怎么确定他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没有提高呢?”“除了这些书还有哪些他可以读的书呢?”
首先,家长应当区分孩子“有目的的阅读”和“无目的的阅读”。
有目的的阅读:是指孩子需要通过阅读完成某个学习的任务,例如练习学校掌握的阅读工具和技巧、为读后感积累素材、为某个调查搜集资料等等;无目的的阅读是指孩子单纯因为想看书而看。
这两种阅读是都应该有的,但需要注意的点有所不同。
有目的的阅读一定要注意阅读的规范性,需要有比较专业的阅读指导【家长可以自己进行设计和监督或者依托校外学习机构进行指导】,而且除了整本书的阅读练习之外,和教材目标紧密相关的一些篇章阅读练习也是十分必要的。
家长也需要选择一些优秀的短文、片段给到学生,这种小的阅读练习家长能够更好的知道孩子阅读能力到底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无目的的阅读:则需要注意广泛性,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类型文体和题材,科学的、人文的、历史的、科幻的,只要孩子有兴趣,都让他读,不用在意到底他读懂了多少,可以“不求甚解”一点,重点在于数量而非质量。
其次,在注重“匹配度”的同时,适当进行“超前阅读挑战”。
现在网上很多阅读书目的推荐都很注重书籍和儿童心智发展的匹配度,从鼓励孩子阅读兴趣来讲是没问题的,能读懂更多的内容,他们会更有信心和兴趣读更多的东西。
但是每个孩子的语文能力发展和心智成熟度是有差异的,有时候甚至很大,所以家长在为孩子选择课外书籍的时候,不能盲目地相信“某某大V/某某名校推荐书单”,更需要去好好了解孩子,为孩子做出个性化的调整。
同时,适当的给孩子一些超前阅读的挑战是可以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
例如让四年级以上的孩子,去试着读一些你自己很喜欢的成人人文或科学书籍,挑战他们通过阅读和你进行讨论,有些艰深的语言和内容深度可能会让孩子读起来很困难,但在家长的陪伴和支撑下完成这样的挑战对于孩子提升阅读信心是十分有效的,推荐中高年级的家长可以尝试一下。
总而言之,还是再一次推荐家长,去认真地了解孩子的语文教材到底教了些什么,去认真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在读些什么。
我们希望孩子感受到文字的魅力,那也需要去了解文字有哪些不同的魅力,或严谨、或诗意、或激烈、或平静,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个性,他的阅读也是如此,不去进行太多的价值判断,而是赋予这个阅读的过程更多的意义,是家长更应该做的事情。
- END -
文章来源:<共生教育 · 新语文课程中心>向老师,2019年12月01日
了解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共生教育与养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