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屋二楼尽头那个小屋就是祖母曾经住的房子,自从她离开我们后那间屋子一直空着。
每当我走到二楼去收衣服时,看见那紧锁的房门就会心生畏惧,透过那浅色透明花纹的窗户看着里边是黑黑的空间眼睛就会情不自禁的挪开。每次我都是动作很快的收起衣服抱着一团头也不敢回的往楼梯口跑去,咚~咚~咚~的跑步声回荡在长长的走廊里,总是感觉后面有人在看着我,有这种感觉与我的成长也有关联。
我不是在祖母身边长大的,祖母是渔民身份,她常年大部分时间在河流上漂移,以捕渔为生。只有在休渔期和过年前后的一段时间在陆地上住,旧屋二楼就是她与祖父的留脚点。
其实,我对她的印象并不是很深,甚至有些记忆是听母亲说起才拼凑起来。
她的样子我还是模糊的记得大致轮廓,小姑姑长像和身形很像祖母,饱满的脸庞,微胖的身体,皮肤很白,头发梳理得整齐,是一个圆圆的发髻,用发网包裹住,戴着一对金耳环,经常穿着褐色的上衣,宽松七分裤,最突出的是她的嘴巴不饶人,常听见她数落祖父,看得出来她是当家人,既严谨也还保留了一些慈爱,但至少没见过她对祖父温柔过,或许是在我那个年龄看到的祖父和祖母早已不再温柔以待的时候了。
祖母有五个子女,我父亲是排行第三,但我感受不到她有多疼爱他,祖母最疼爱是小姑姑和小叔叔,小姑姑从小娇生惯养与她溺爱脱不了干系。对小叔叔宠爱让他养成任性,鲁莽,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与家庭的贫富没有最直接的关系,重要的是母亲的态度和引导,这在后来他俩的婚姻及家庭状况也是与其他兄弟有所不同而言,这是后话了。
父亲和母亲是陪伴最多的子女,诚实和孝心都占了,从不争不拿,尽了孝就是最大心愿,人善还是被人欺的,不管家人,或外人,这点是难以改变现实,特别对于兄弟姐妹多的大家庭,祖母的当家观念仍然是封建传统思想,这就是原生家庭的根源。
我们家是唯一一个没有男孩的家庭,父亲毕竟是上过几年学堂的,也当过兵,思想观念也与时俱进,这点没有任何怨言,祖母却有不同的看侍,母亲对此心生愧疚。
重男轻女的观念是根深蒂固难以改变,(但唯独对小姑姑是特殊对待),在祖母的态度可见,我就很少见她对我们笑,更没有听过她温暖的话言。
女孩不用接受多的教育,将来毕竟是嫁人的,生儿育女才是最重要的,这个观念幸好父亲不同,我们才得以能接受到正常的教育。
幸好相爱的人能体谅和理解,在父亲和母亲身上可以很深的感受到,父母亲用勤劳和智慧守护着我们的小家,给予全心的爱呵护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在贫苦的年代能吃饱穿暖还能按我们的意愿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尊重我们的选择,改变了我们的思想,也改变我们的人生道路和方向。
在祖母的那个年代,平瘠苍凉,观念陈旧,只能客观看待她的思想和观念,时代背景不同,经历的生活环境不同,前辈们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也只是延续上一辈人的做法。
时代在不断改变,去陈替新是必然的趋势,不念固执,自然的接受新事物,在新时代下热爱生活,善待自我,勇敢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