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电影节演员奖的演员
1950年,在捷克斯洛伐克举办第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中国参展的影片是东影厂制作的故事片《赵一曼》。这部电影以其独有的风格吸引了世人的关注,饰演女主人公的石联星以其沉着坚毅、雍容大气的表现赢得评委和观众的好评,她获得了本届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奖,成为新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电影节演员奖的演员。
石联星,又名石莲馨,1914年6月1日出生于湖北黄梅县黄梅镇,其出生的故居就是现在黄梅县幼儿园所在地。幼小随父在北京上了三年小学,后又迁居汉口。曾就读于南京女子中学、湖北省立一中、高中。
1932年夏石联星还是个高中生时就从湖北黄梅老家来到苏区瑞金。赴中央苏区参加革命,先后在列宁师范学校、红军学校看护连、高尔基戏剧学校、中央苏区星火剧团任文化教员、演员,是红色戏剧的开拓者之一,与李伯钊、刘月华一起被誉为中央苏区“三大赤色红星”。
1934,她所在的部队被敌军打散,她历经艰辛,辗转来到南京,就读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抗战爆发后,先后在上海救亡演剧八队、抗敌演剧二队从事表演工作。
1937年,石联星遵照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由北上延安途中返回,赶往长沙党的戏剧专科学校工作。
1938年参加上海抗日救亡演剧二队,同年转入抗敌演剧二队。
1940年,入广西省艺术馆任演员,演出过《国家至上》《日出》等话剧。
1941年至1944年进入新中国剧社担任演员演出过《戏剧春秋》《大地回春》《秋声赋》《大雷雨》《再会吧香港》《日出》《钦差大臣》《金玉满堂》等话剧。
1945年到延安,在鲁艺戏剧系任教。抗战胜利后,随鲁艺到张家口,在华北联合大学戏剧系任教。在延安时期,每个礼拜一开文艺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和许多老帅都骑着马去看石联星演的戏,苏区的群众和战士们更是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形成了苏区文化的高潮。
1947年参加华北电影队。
1948年在河北石家庄宣传部工作,并加入中共。
1949年担任东影厂演员,次年调入北影厂。
1950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同年,因主演影片《赵一曼》,荣获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演员优等奖,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女演员。
除了《赵一曼》,石联星还在《湖上的斗争》中扮演过区委书记吴凤台。可能因为石联星是个老革命,对赵一曼这样的职业革命家比较熟悉,情感体验也比较深,她的身上有一种特有的“革命大姐”的气质,再加上她早年积累下来的丰富的表演艺术经验。所以,经她塑造的赵一曼的艺术形象真实可信,受到广大观众及业内人士的认可。这一形象轰动了新中国,曾给予亿万人民群众以巨大的鼓舞。
后来为了支持丈夫、著名导演凌子凤的事业,她甘当贤内助,退居幕后,到北京电影学校当教师。
1951年,石联星调北京电影学校任教;1956年,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学习,后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任教。
1959年,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导演,先后与欧阳山尊等人合作导演了《渔人之家》《红岩》《年轻的一代》《生活的彩练》等多幕剧。
石联星一生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是进入中央苏区后不久与一位名叫钟伟剑的红军师长结婚,并与朱德和康克清夫妇住在一起,长征途中钟伟剑在一次战斗中牺牲。
第二次婚姻是 1945年,到达延安以后经周恩来批准,石联星带着6岁的女儿梅子来到延安鲁艺任教。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陈强回忆说,石联星“从国统区来到延安,高高的个子,穿着旗袍,年轻、帅气又漂亮。一个非常能干、戏演的非常好的女演员真是不可多得。我的老朋友风子(凌子风)倒好,老往石联星那儿跑。还背着石联星的女儿梅子到处玩。我们看着风子与石联星一副革命加爱情的亲热样子,真让我们这些单身汉羡慕不已。”这一年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他们的爱情也到了收货的的季节。冬天,凌子风向石联星求婚,他们在窑洞举办了简朴的婚礼。二人是一对典型的革命加艺术型夫妻。在近40年的共同生活中,夫妻二人比翼双飞,双双在事业上获得了极大成功。
1984年8月,石联星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去世,终年70岁。在北京召开的追悼大会上,党组织对她的评价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红军时期的革命老文艺战士,我国著名的戏剧表演艺术家。她曾经担任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特邀代表,全国政协第六届委员。 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