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说过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的,新鲜但绝对要花精力认真去理解。而且微信每天用的很多不像“用完即走”,但从微信只有四个页卡以及大量的功能(公众号、城市服务、话费等)收敛上看,微信是一款用户使用较多的社交产品,社交用户路径上还是还是遵循了“用完即走”的原则。不敢赘评微信,本文就探讨一下金融理财类产品,从“用完即走”的视角上来看用户路径如何设计会更好,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什么是用户路径?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自然人用户,从获取产品信息——使用——离开的一个链条。“用完即走”既简单又困难,简单在于聚焦设计出最短的用户路径就是基本满足了,难的是对欲望的控制。很多时候产品设计的时候用一个个华丽的特性,做出多条旁路,反而给用户带来了困扰,下面具体看看什么是“最短路径”、什么是"旁路"?
举个例子看“最短”路径。有途经果园摘草莓或是其他水果经历的朋友们应该记得,通常卖水果的农家会在路边摆个摊子,大家可以直接在水果摊上购买已经采摘好的水果,也可以付款亲自下到田地里去自己采摘,然后再回来称重量付款。那么好了,我们把这个想象成一款APP的产品,路边的摊子就是与用户一个最短的路径,用户第一眼就知道卖的是什么,一部分用户最方便的询价并完成购买流程,然后走人——漂亮的“用完即走”。如下图。
用户路径的旁路是什么?从水果摊上获得的购买决策不够,因为可能担心采摘的不是最好的、不是最新鲜的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这是商家给另外一条路径,可以自己去田地采摘,这里隐含的信息是自己采摘一定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大小、颜色),以及自己的量级需求(一个人还是很多人、购买资金的多少)做最终的决策。所有的旁路的本质是拉长了最短决策路径,但是拉长的过程中,要遵循所有旁路的分支都是聚焦帮助用户决策回到最短路径上的。往往在产品设计上,由于不自信,或者想的不够清楚的时候,在路径设置上不但没给出清楚的路径,反而人为的给用户设置的障碍,迷宫一样的用户让使用过的用户再也不愿回来。下图举个例子,截取的素材产品本身是非常不错的,就是在一个运营态的路径设计上出了点问题:1、直接占据用户的主路径,强引导用户走这条旁路;2、电影票福利的很难给用户持续预期;3、真正体验上没有对新老用户做区分,对老用户是一条无效路径;其实出发点是想利用电影票的资源拉动用户投资,这里可以考虑设计一个给用户持续预期“增值模块”,让对额外好处敏感的用户走这条旁路,对已经信任的老用户来说,慎用这种强引导路径。
还是用摘草莓的例子看可能的迷宫是什么?比如用户下田地去发现田地分了很多块,有奶油草莓、甜草莓、红珍珠等完全没听说过的分类,还有的需要换靴子才可以去采摘,到底怎么开始采摘,采摘完了怎么回来,完全没有指引,只能怀着忐忑随便采摘一些。就是在产品做了大量的分类标识拍,内页中又做了大量的聚合和新的页卡,用户进入之后又没有回退路径,或者页面之间也没有潜在的逻辑关系,经常大家在使用一些不太明白干什么的页面,就是这种迷宫页面。
设计用户旁路不对吗?显然答案不是绝对的,旁路是否有价值就看产品的具体阶段,以及旁路是否真正能给用户价值,“千人千面”也是一种解决方案,任何设计都需要考虑商业和体验,如果最短路径大多数用户的信息都不够,那么一条帮助决策的旁路就非常重要,甚至一开始这条旁路本身就是主路径的一部分。
总之,产品设计要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好产品的设计没有一成不变的套路,有的是为用户服务的心,以及真正对业务的深入体验和理解,最简单的,往往才是最好的。
(原创文章请勿转载!)
关注公众号:猎人自语
一个互联网从业12年的产品经理的呢喃自语,对人生、对产品的一些浅显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