抟抟,读《人体复原工程第三篇第2章》

本周学习重点与注意事项:

1、每天坚持敲胆经

2、教会别人(饭后一小时),并能基本说明白胆经的多个作用

3、学习子午流注基础知识

4、多多学习背诵《经络歌诀》

5、多掌握特殊穴位

经络走向与子午流注

《经络歌诀》

十二经脉歌

手太阴肺歌:

手太阴肺中焦起,下络大肠胃口行,上膈属肺从肺系,横从腋下(:音“闹”—肩膊下内侧,对腋处高起的白肉。)内萦,前于心与心包脉,下肘循臂骨上廉,遂入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交阳明经,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则为喘满咳,膨膨肺胀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肺所主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结,(臑)臂之内前廉痛,为厥或为掌中热,肩背痛是气有余,小便数欠或汗出,气虚亦痛溺色变,少气不足发报息。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行,网络大肠,再回绕胃的上口,继续上行,穿过膈膜,入属肺脏,治肺系上行,斜出横行经腋下,沿上臂臑内,在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一直下行到肘内,然后继续循着前臂内侧下行到掌后高骨的下面,入于寸口,经过鱼际,到大母指内侧,止于爪甲的根部。另有支络从掌后高骨处,出手腕的后面,直达次指尖端,与手阳阴大肠经相交接。

本经多气少血,所以经气有了变动,就会发生肺中膨胀而满,气不得宣布,从而见到咳嗽气喘,缺盆中痛。变动剧烈时,可见到病人两手交叉,紧按在胸部,同时心中烦闷,眼睛发暗等“臂厥”的症状。

本经属肺,所以主肺脏的病症。如咳逆上气,喘促口渴,心烦胸满,(音闹)臂内侧的前面(即肱骨前缘)疼痛,或手足厥冷,或掌中心发热等。

若邪气盛而有余,就会出现肩背痛,小便次数频多而量少。如汗出而恶风寒,是被风邪所伤。

若果肺气虚,也会发生肓背痛而恶寒,气少而呼吸短促低微。同时由于气虚不能通调水道,所以膀胱气化不利,致小便而色深。

手阳明大肠经歌

手阳明经大肠脉,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两筋中间行,循臂入肘行外,肩俞前廉柱骨傍,会此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支从缺盆上入颈,斜贯两颊下齿当,挟口人中交左右,上挟鼻孔尽迎香,此经血盛气亦盛,是动齿痛颈亦肿,是主津液病所生,目黄口干鼽衄动,喉痹痛在肩前,大指次指痛不用。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次指爪甲根部内侧的商阳穴,循着次指内侧上缘上行,经合谷穴,从两指歧骨的中间,出腕侧两筋的---陷处(即阳溪穴),沿前臂上行到肘外侧,继续沿臂臑外侧上行,经肩俞穴,沿肩峰前缘向后到天柱骨傍,与诸阳经交会于大椎(督脉穴名),再向前入缺盆内,络肺脏,下膈膜,入属大肠腑,另有支脉从缺盆处上走颈部,斜行贯穿两颊,入下齿龈,回过来挟口唇,左右两脉在人中穴会合,交叉上行于鼻翼两侧的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衔接。

本经多气多血,如果经气有了变动,就会血壅滞不通,发生颈部肿大和下齿疼痛。

本经属于大肠,与肺相表里,而大肠郁盛所致。所以本经主津液的病证。如目黄、口干、鼽衄、喉痹等,这是大肠传导失职,津液内伤,火热郁盛所致。也可因为津液耗竭,影响本经气血的流通,从而在本经脉所过的肩部和臂闹前侧发生疼痛,大指和次指疼痛,大指和次指疼痛,并且不能随着人的意志运动。

足阳明胃经歌

足阳明胃鼻遏起,下循鼻外入上齿,环唇挟口交承浆,颐后大迎颊车里,耳前发际至额颅,支循喉咙缺盆入,下膈属胃络脾宫,直者下乳夹脐中,支起胃口循腹里,下行直合气街逢,遂由髀关下膝膑,循胫足跗中指通,支从中指入大指,厉兑之穴经尽矣,此经多气复多血,振寒伸欠面颜黑,病至恶见火与人,忌闻木声心惕惕,闭户塞牖欲独处,甚则登高弃衣走,贲响腹胀为干厥,狂疟温淫及汗出,鼽衄口歪井唇胗,颈肿喉痹腹水肿,膺乳膝膑股伏兔,干外足跗上皆痛,气盛热在身世以前,有余消谷溺黄甚,不足身以前皆寒,胃中寒而腹胀壅。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梁凹陷处,下与手阳明大肠经的迎香穴衔接,循鼻翼外缘下行入上齿龈,回出环绕口唇,于承浆(任脉穴名)交叉,然后沿颔下向后经大迎穴、颊车穴上行,入耳前,沿头发的边际到额颅。另有支脉在大迎穴的前面下走,循喉咙入缺盆,下膈膜,入属胃腑,网络脾脏。直行的脉,从缺盆下行,经乳部,挟脐行,下入少腹的气冲穴。又有一支脉从胃下口起,循腹里下行,与本经的气街穴(气冲穴的别名)相合,继续下行,由髀关血、伏兔穴,经膝盖骨再循胫前处侧下行到足跗,过足背直出次趾的厉兑穴。又一支脉在膝下三寸下行入中趾。又一支脉从足面冲阳穴别走入大趾内侧,直出大趾下端,与足太阴脾经衔接。

本经多气多血,如果有变动,就会发生振寒、呻吟、呵欠、面部颜色发黑等症状。

若病气至经脉,就恶见火与恶闻人声,如闻到水声,就会发生惊惕,所以病人只想把门户关闭,独自居住室内。如果阳邪过盛时,还会发生攀登高处而狂歌,或把衣服脱去乱跑。

如果本经的经气厥逆不利,就会发生腹胀、腹中有气奔冲响动的干厥病。

本经所主是血分病证。如本经阳气有余,热邪盛则发狂,风邪盛则成温疟,温邪所伤则自汗出、鼽衄。如病邪连及经脉,就会发生口角歪斜,或口唇四周生皮疹,颈部肿大,喉中哽塞痹痛,或腹部水肿,或经脉所过的胸膺部、乳部、膝膑部、胫骨外侧,以及足跗等处疼痛。

本经气盛时,身体的前部皆热。如胃气有余,就会消谷善饥,小便发黄。

本经气虚不足时,身体的前面皆畏寒。胃中虚寒,就会脘腹胀满。

足太阴脾经歌

太阴脾起足大指,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内踝前,上肭(即腿肚子)循胫膝膝里,股内前廉入腹中,属脾络胃上膈通,挟咽连舌散舌下,支者从胃注心宫,此经血少而气壮,是协即病舌本强,食则呕出胃脘痛,心中善噫而腹胀,得后与气快然衰,脾病身重不能摇,瘕泄水闭及黄疸,烦心心痛食难消,强立股膝内多肿,不能卧因胃不和。

足太阴脾经起于大趾端,循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圆骨的后面,上行经内踝的前面,到腿肚处,循胫骨内侧,沿股内侧前缘,直入腹中,人属脾脏,网络胃腑,上穿膈膜,沿股内侧上至周荣穴,折向下行,至大包穴,又回头上行,挟咽喉,连舌根,散于舌下。另有支脉,从胃部上过膈膜,至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衔接。

本经多气少血。如果经气有变动,就会舌本强硬,或食入则呕吐,胃脘痛,嗳气,腹胀,放屁后腹胀就暂时消除。

本经属脾,所主的病有因为脾虚经气不利而发生的舌本痛。或因脾病不能运化,饮食难消化,津液不能荣养筋脉,于是肢体关节不能动摇。若脾虚有寒,就会发生大便泄泻,或水气停闭而成肿胀。如果湿郁太盛,也发生大便泄泻,或水气停闭而成肿胀。如果湿郁太盛,也能发生黄疸。又因湿热上蒸而致心烦。还有胃脘痛,食不下,难消化,以及久立会使股膝内侧肿痛,或胃中不和而睡卧不安等症。

手少阴心经歌

手少阴心起心经,下膈直络小肠承,支者挟咽系目系,直者心系上肺腾,下腋循臑,后廉出,太阴心主之后行,下肘循臂抵掌后,锐骨之端小指停,此经少血而多气,是动咽干心痛应,目黄胁痛渴欲饮,臂内痛掌热蒸。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穿过膈膜下行,网络小肠。另有支脉从心系上行,挟咽喉,上系于眼珠连脑的络脉。直行的经脉,从心系上肺,再斜出腋下,循臂臑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之后,下肘,再循前臂内侧后缘,下行抵掌后尖骨之端入掌内,沿小指内侧直下小指尖端,与手太阳小肠经衔接。

本经少血多气,如果有了变动,就会发生心部疼痛,咽喉干燥,口渴欲饮水。

本经属心脏,所以主心脏的病变。若本经有病变,就会发生目黄、胁痛、臂内侧后缘疼痛,或厥冷,或掌心热痛等症状。

手太阳小肠经歌

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之端起少泽,循手上腕出踝中,上臂骨出肘内侧,两筋之间闹后廉,出肩解而绕肩胛,交肩之上入缺盆,直络心中循嗌咽,下膈抵胃属小肠,支从缺盆上颈颊,至目锐眦入耳中,支者别颊复上拙(目眶下),抵鼻至于目内眦,络颧交足太阳接,嗌痛颔肿头难回,肩似拔兮闹似折,耳聋目肿颊间,是所生病为主液,颈颔肩肘臂痛,此经少气而多血。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尖端的少泽穴,循手的外侧上行到手腕,过高骨,直上沿前臂骨后缘,出肘部内侧两筋之间,经臂闹后缘,出肩后骨缝,绕骨胛部,交肩上,至大椎穴与诸阳经相会,再向前行,下入缺盆中,网络心脏,循食道下行,穿过膈膜,抵胃,继续下行,入属小肠腑。另有支脉,从缺盆处沿颈部上行,经颊部,到眼外角,转入耳中。又有一支脉从颊部上末至目眶下,沿鼻抵眼内角,斜络颧部,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

本经多血少气。如果经气有了变动,就发生咽喉疼痛,颔肿,影响颈部转动,头不能回顾。或肩部疼痛象被人拉拔一样,上臂疼痛象折断一样。

本经属小肠,主津液所生的病变。如津液不足,就会耳聋。湿热熏蒸,就会眼睛发黄。或者颈部、颔部、肩部、手臂、肘部、臂闹外侧后缘等本经经脉所过处疼痛。

足太阳膀胱经歌

足太阳经膪胱脉,目内眦上额交巅,支者从巅入耳角,直者从巅络脑间,还出下项循肩膊,挟脊抵腰循膂旋,络肾正属膀胱府,一支贯臀入国传,一支从膊别贯胛,挟脊循髀合国行,贯颛出踝循京骨,小指外侧至阴全,此经少气而多血,头痛脊痛腰如折,目似脱兮项似拔,国如结兮颛如裂,痔疟狂癫疾并生,鼽衄目黄而泪出,囟项眦腰尻国颛,病若动时皆痛彻。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眼内角,沿额上行至巅顶。支脉从巅顶风下行至耳下角。直脉从巅顶入头颅,网络脑部,还出后项下,循肩胛,挟背脊,下抵腰部,经腰膂,入里络肾脏,入属膀胱。又有一支脉从腰部挟脊下行,通过臀部,下入膝弯处的国部。还有一支脉从肩膊处,穿过肩胛,挟背脊下行,经股外侧的髀枢,继续下行,与另一支脉交会于国中,然后又下行穿过腿肚,出现踝处后方,循京骨穴,到达小趾处侧尖端的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衔接。

本经少气多血。如果经气有了变动,就会发生头痛、痛得眼珠好象要脱出一样,颈项痛得象被人拉拔一样,背脊痛,腰也痛得好象要折断一样。同时股关节屈曲不利,国部不能弯曲,小腿肚也有撕裂的疼痛。

本经属膀胱,主阳气,而阳气柔和就能养筋,所以有了病变就发生痔疮,或因阳邪太盛而生疟疾、癫狂。也能发生鼽衄、眼睛发黄而流泪,头顶、顶部、眼内角、腰部、尻尾、国部、小腿肚、足跟等处疼痛,小趾不能随意运动。

足少阴肾经歌

足肾经脉属少阴,斜从小指趋足心,出于然骨循内踝,入跟上颛国内对,上股后廉直贯脊,属肾下络膀胱深,直者从肾贯肝膈,入肺挟舌循喉咙,支者从肺络心上,注于胸交手厥阴,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病饥不欲食,咳唾有血喝喝喘,目荒(视物不清)心悬坐起辄,善恐如人将捕之,咽肿舌干兼口热,上气心痛或心烦,黄疸肠辟及痿厥,脊股后廉之内痛,嗜卧足下热痛彻。

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趾下端,斜走经足心,出足内踝前大骨下凹陷中,再循足内踝向后,转入足跟,折向上行于腿肚内侧,经膝弯国部,再沿股内后缘继续上行,通过脊内,入属肾脏,下行网络膀胱。直脉朋肾上行到肝,再穿过膈膜入肺中,沿喉咙,挟舌根。支脉从肺部绕络心脏,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衔接。

本经多气少血,如果本经有了变动,肾气不能上交于心,就会觉得饥饿,但不要吃饮食。肾气不能上交于肺,就会发生咳嗽,唾中有血,或者气促,喝喝而喘。肾中精气不能上升,就会眼睛发荒(视物不清),心如悬在空间一样,坐起不安,而且有饥饿的感觉,同时心中恐惧,如被人追捕一样。

本经属肾,所以主肾的病证。如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就会有咽喉肿痛,舌干,口中热,心中烦,气上逆,心痛等证。如肾病连及膀胱,就会发生黄疸。如肾气厥逆于下,就会生肠辟(即下利),或足痿,嗜卧,腰脊及股内后缘痛,足心热痛等。

手厥阴心包经歌

手厥阴经心主标,心包下膈络三焦,起自胸中支出胁,下腋三寸循闹迢,太阴少阴中间走,入肘下臂两筋超,行掌心从中指出,支从小指次指交,是经少气原多血,是动则病手心热,是经少气原多血,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下肿,甚则支满在胸胁,心中淡淡时大动,面赤目黄知不歇,是主脉所知病者,掌热心烦心痛掣。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属于心包络,下行过膈膜,网络三焦,直到腹部为止。支脉从胸中出胁下,在腋缝下三寸处上行至腋下,继续循臂闹内侧,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的中间到肘中,再下行到前臂两筋之间,入掌心,沿中指直达指端。又一支脉从掌心沿无名指直达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衔接。

本经少气多血。如果发生病变,就会见到手心发热,上臂与肘部挛急,腋下肿。病变剧烈时还会见到胸胁支满,心中跳动,忡忡不安,面赤目黄,喜笑不休等症状。

本经主血脉所生的病证。本脏如有病变,就会发生心中烦扰不安,心内掣痛。如脏病及经时,掌心就会发热。

手少阳三焦经歌

手少阳经三焦脉,起手小指次指间,循腕了臂之两骨,贯肘循商外上肩,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传,散络心包而下膈,循属三焦表里联,支从膻中缺盆出,上项出耳上角巅,以屈下颊而至,支从耳后入耳缘,出走耳前交两颊,至目锐眦胆经连,是经少血还多气,耳聋嗌肿及喉痹,气所生病汗出多,颊肿痛及目锐眦,耳后肩肘臂外,皆痛废及小次指。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外端,上行沿手背、手腕,出前臂外侧两骨中间,过肘部,循臂闹外侧上至肩部,与足少阳胆经交会后,下入缺盆,分布于两乳之间的膻中部,散络心包,下过膈膜,到腹中,属三焦。支脉从膻中上出缺盆,过颈项,沿耳后直上至耳上角,再屈下行,经颊部而至目眶下。又一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耳前,在颊部与前支脉相会,继续行至眼外角,与足少阳胆经衔接。

本经少血多气。如果本经有病变,就会发生耳聋,咽肿,或喉痹。

本经属三焦,主气所生病变,如汗出,颊部肿痛,眼外角、耳后、肩啊、臂闹及肘部外侧皆痛,小指次指不能随意运动等,这是阳气有余,影响经气所致。

足少阳胆经歌

足少阳脉胆之经,起于两目锐眦边,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前,至肩却出少阳后,入缺盆中支者分,耳后入耳耳前走,支别锐眦下大迎,合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连,复合缺盆下胸膈,络肝属胆表里萦,循胁里向气街出,绕毛际入髀厌横,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季胁过章门,下合髀厌髀阳外,出膝外廉外辅缘,下抵绝骨出外踝,循跗入小次指间,支者别跗入大指,循指岐骨出其端,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口苦善太息,心胁痛疼转侧难,足热面尘体无泽,头痛颔痛锐眦痛,缺盆肿痛亦肿胁,马刀侠瘿颈腋生,汗出振寒多疟疾,胸胁髀膝胫绝骨,外踝皆痛及诸节。

足少阳胆经起于眼外角,至耳前处上行抵头角,折向下行,经耳后,循颈部手少阳三焦经前面行至肩部,与手少阳三焦经交叉,再从手少阳三焦经后面下入缺盆。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耳前,至眼外角。又一支脉从眼外角下走经过足阳明胃经的大迎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会在目眶下,再下行经过足阳明胃经的颊车穴,至颈部与前入缺盆的支脉相合。两条支脉相合后,继续下行走胸中,过膈膜,网络肝脏,入属胆腑,再循胁里下行出少腹部足阳明胃经的气冲穴,环绕阴毛,横行入胁向后下行,过足厥阴肝经的章门穴,继续向后下方,沿骶骨而下,与前入髀厌的支脉相合,继续向后下方,沿骶骨而下,与前入髀厌的支脉相合,再沿股处侧,经膝处侧,下走辅骨前缘,抵绝骨,出外踝,循足跗外侧入足第四趾端。在足跗处又分出一条支脉,下行入大趾端,返回来穿过趾甲,与足厥阴肝经衔接。

本经多气少血。如果有了变动,就会发生口苦,胸闷,时常太息,心胁疼痛,不能转侧等症状。如少阳生发之气不能升腾时,就会发生足部外侧发热,面色晦暗,好象蒙着一层灰尘似的,身体不润泽等症状。

本经属胆,如有病变时,就会影响经脉所过处而发生头痛、下颔痛、眼外角痛、缺盆中肿,胁下肿,以及胸胁、髀枢、膝、胫骨外侧的绝骨、足外踝等处疼痛。如血脉留滞,就会在颈部和腋下发生马刀侠瘿。如阳气有余就会汗出,阳气逆于下就会振寒。如本经受邪,多发生疟疾。

足厥阴肝经歌

足厥阴肝脉所终,大指之端毛际丛,循足跗上上内踝,出太阴后入国中,循股入毛绕阴器,上抵小腹侠胃通,属肝络胆上贯膈,布于胁胁循喉咙,上入颃颡(颃即颈部,颡即额部。颃颡即上腭处的二个孔,与鼻腔相通)连目系,出颡会督顶巅逢,支者后从目系出,下行颊里交环唇,支者从肝别贯膈,上注于肺乃交宫,是经血多而气少,腰痛俯仰难为工,妇少腹肿男溃疝,嗌干脱色面尘蒙,胸满呕逆飨泄,狐疝遗尿或闭癃。

足厥阴肝经是十二经最末的一条,起于足大趾端生毛处,循足跗上行至足内踝上八寸处,穿出足太阴脾经的后面,上走国中,循股内侧入阴毛,下行环绕阴器,又回过来上行抵少腹,上挟胃,入属肝脏,网络胆腑,继续贯膈膜上行,散布在胁肋部,再沿喉咙的后面,入颃颡,与目系相连,出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巅顶(百会穴)。支脉从目系下行颊里,环绕于唇内。又一支脉从肝处上行贯膈膜,上注于肺,下行于中焦,与手太阴肺经衔接。

本经多血少气。如果有了变动,就会发生腰疼,不能俯仰。妇人可见到少腹部肿胀,男子则为溃疝。如相火上炎,就会发生咽喉干燥,面色不光泽,象蒙一灰尘一样。

本经属肝,所主是肝的病证。如肝气厥逆,就会胸满呕逆。肝气虚,就会飨泄、遗尿。肝气实,就会生狐疝,或小便癃闭。

奇经八脉歌

 任脉歌

任脉起于中极底,以上毛际循腹里,上于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是。

冲脉歌

冲起气街并少阴,夹脐上行胸中至,冲为五脏六府海,五脏六府所禀气,上渗诸阳灌诸精,从下冲上取兹义,亦有并肾下冲者,注少阴络气街出,阴股内廉入国中,伏行形(即胫,自膝至足的部分)骨内踝际,下渗三阴灌诸络,以温肌肉至跗指。

督脉歌

督起小腹骨中央,入系廷孔络阴器,合篡至后别绕臀,与巨阳络少阴比,上股贯脊属肾行,上同太阳起内眦,上额交巅络脑间,下项循肩仍夹脊,抵腰络肾循男茎,下篡亦与女子类,又从少腹贯脐中,贯心入喉颐及唇,上系目下中央际,此为并任亦同冲,大抵三脉同一本,灵素言之每错综,督病少腹冲心痛,不得前后冲疝攻。其在女子为不孕,嗌干遗溺及痔癃,任病男疝女瘕带,冲病里急气逆冲。

跷脉歌

跷乃少阴之别脉,起于然骨至内踝,直上阴股入阴间,上循胸入缺盆过,出人迎前入颃眦,合于太阳阳跷和,此皆灵素说奇经,带及二维未说破。

以上四歌,合并注解于下:

任脉起于中极穴下面的会阴部,上行经阴毛处入少腹,循腹里上过关元穴,直至咽喉,再出循面目下。冲脉起于气衔(即足阳明胃经气冲穴),与足少阴肾经并行,循腹挟脐上至胸中而散。冲脉是五脏六腑之海,五脏六腑之气皆禀受于冲脉而行。上行者,出于颃颡,渗灌精血于诸阳经。因为本脉从下冲上而生,所以叫做冲脉。然而也有下冲注于足少阴肾经的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侧,下行入国中,伏行于(骨行)骨内,下至足内踝的后面,循足跗,入于大趾间,渗灌气血于足三阴经络,所以本脉温肌肉下至跗趾。

督脉起于少腹以下横骨中央,女子则入系廷孔(即溺孔),男子则络阴器,合于前后阴相交处的篡间。又有别络分行,绕臀部,在巨阳即足球队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合处会合,一同上行经股贯脊,入属于肾。本脉上端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同,起于眼内角,上行经额部,入巅顶,络脑,再下行,经项部,下肩背,夹脊下行,抵腰部,入络肾肾脏,男子则循阴茎下篡间,与女子相同。督脉原虽起于少腹下,一支向下至篡间,另一支则从少腹直上,贯脐中央,再上贯心中,入咽喉、面部及唇内,上系于两眼的中央。这一支与任脉并行,也和冲脉同行。大抵冲脉、任脉、督脉都起于会阴之下,是一源而三歧,在灵枢和素问里每每叙述错综复杂,三个名词互相混同。近代人多以行身前者为任脉,行身背者为督脉,从中起者为冲脉。

督脉有病则为气从少腹上冲心中痛,前后阴不通,二便不行,名为冲疝。女子的督脉有病,就不得受孕。其余如嗌干、遗溺或癃闭,以及痔疮等病,男女一样。

任脉有病,男子则发为七疝(即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癫疝),女子则为瘕聚、带下。

冲任有病,就会气逆上冲,腹中急痛。

阴跷脉是足少阴肾经的别脉,起于足跟中,循足内踝直上,经股入阴间,继续循腹、胸上入缺盆,出于颈动脉之前,再入颧部到眼内角。

阳跷脉起于足跟中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足外踝上行,经腓骨后缘,上走大腿外侧,继续上走胁后,从腋缝后入肩部,循颈,前斜行入口角,上至眼内角与阴跷脉相合,再沿足太阳膀胱经上至额部,经足少阳胆经到足阳明胃经的风池穴为止。

带脉起于季胁之下,斜向下行,横行回绕一身。因为它约束一身如带,所以叫做带脉。

阴维脉起于小腿肚内侧足太阴脾经的筑宾穴,沿股内侧中央线上行至少腹,与足太阴脾经相合,循胸入乳,斜向颈部,与任脉相会在天突和廉泉穴,再继续上行至巅顶为止。

阳维脉起于足跟部外侧足太阳膀胱经的金门穴,出足外踝,沿足少阳胆经上行,经股外侧,再上沿胁肋后侧,至腋缝后缘,上至肩部,经过项部,与督脉相会在哑门和风府穴,再横行入风池,沿足少阳胆经上头过顶,下至前额的阳白(足少阳胆经穴名)为止。

因为这二支脉维络于一身,所以行于外侧和身后的叫阳维,行于内侧和身前的叫阴维。

《特定穴: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

特定穴 

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即为特定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成“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五腧穴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经穴,分别名为井、荥、输、经、合,合称“五腧”。 

有关记载首见于《灵枢  九针十二原》:“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但并未指出具体穴名和部位。《灵枢  本输》则详细地阐明了各经井、荥、输、经、合各穴的名称和具体位置,唯独没有手少阴心经,其后《甲乙》才补充完备。 

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把五腧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徽,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五腧穴是常用要穴,为古今医家所重视。临床上如井穴可用于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可用于治疗热病;输穴可用于治疗关节痛;经穴可用于治疗喘咳;合穴可用于治疗六腑病证等,就是《难经  六十八难》所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耳泄”的具体应用。另外,《灵枢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还有根据季节因时而刺的记载,如《难经 七十四难》指出:“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 

五腧穴又配属五行,《灵枢  本枢》指出阴经的井穴属木,阳经的井穴属金。《难经  六十四难》补全了阴阳各经脉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即“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均依五行相生规律而来。同时,又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关系,将阴井乙木与阳井庚金配合起来,成为子午流注针法按时取穴及合日互用开穴规律的理论基础。 

六阴经 五输穴 五行配属表 

六 阴 经 井(木) 荥(火) 输(土) 经(金) 合(水) 

肺(金)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肾(水)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肝(木)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心(火)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脾(土)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心包(相火)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六阳经 五输穴 五行配属表 

六阳经 井(金) 荥(水) 输(木) 经(火) 合(土) 

大肠(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膀胱(水)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胆(木) 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小肠(火)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胃(土) 历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三焦(相火)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 

十二经原穴表 

手三阴经 肺经 太渊 心经 神门 心包经 大陵 

手三阳经 大肠经 合谷 小肠经 腕骨 三焦经 阳池 

足三阴经 脾经 太白 肾经 太溪 肝经 太冲 

足三阳经 胃经 冲阳 膀胱经 京骨 胆经 丘墟 

原穴名称,在《灵枢  九针十二原》中提出了五脏原穴:

肺原出于太渊,心原出于大陵,肝原出于太冲,脾原出于太白,肾原出于太溪。

《灵枢 本输》补充了六腑原穴:

大肠原过于合谷,胃原过于冲阳,小肠原过于腕骨,膀胱原过于京骨,三焦原过于阳池,胆原过于丘墟。

并指出了各原穴的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经原穴神门,后由《甲乙》补齐。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输穴中的输穴,所谓“阴经之输并于原”(《图翼》),指出就是“以输为原”。这与阳经六腑输穴之外另有原穴有别。《难经  六十二难》指出:“三焦行诸阳,故置一输名曰原”。意思是说,三焦原气行于外,阳经脉气盛长,故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导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脏腑,是十二经的根本。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留止之处,因此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相应地反映到原穴上来,正如《灵枢  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在治疗方面,《灵枢  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说明原穴有调整其脏腑经络虚实各证的功能。 

络穴

络脉在由经脉别的出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它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 

络穴名称首载于《灵枢  经脉》篇。十二经的络穴皆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加上任脉之络穴鸠尾散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散于头上,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共有十五穴,故称为“十五络穴”。 

十五络穴表 

手三阴经 肺经 列缺 心经 通里 心包经 内关 

手三阳经 大肠经 偏历 小肠经 支正 三焦经 外关 

足三阴经 脾经 公孙 肾经 大钟 肝经 蠡沟 

足三阳经 胃经 丰隆 膀胱经 飞扬 胆经 光明 

任、督、脾大络 任脉 鸠尾; 督脉 长强 脾大络 大包 

络穴各主治其络脉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穴通里来治疗。余皆仿此。络穴又能沟通表里二经,故有“一络通二经”之说。因此,络穴不仅能够治本经病,也能治其相表里之经的病证,如手太阴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等疾患。 

络穴在临床上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使用,即谓之“原络配穴”。 

另外,《素问  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故又有“十六络”之说。 

郄穴

郄穴是各经经气所深聚的地方,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合而为十六郄穴。 

十六郄穴表 

阴 经 郄穴 阳 经 郄穴 

手太阴肺经 孔最 手阳明大肠经 温溜 

手厥阴心包经 郄门 手少阳三焦经 会宗 

手少阴心经 阴郄 手太阳小肠经 养老 

足太阴脾经 地机 足阳明胃经 梁丘 

足厥阴肝经 中都 足少阳胆经 外丘 

足少阴肾经 水泉 足太阳膀胱经 金门 

阴维脉 筑宾 阳维脉 阳交 

阴蹻脉 交信 阳蹻脉 跗阳 

郄穴的名称和位置,首载于《甲乙》。 临床上郄穴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孔最治咳血,中都治崩漏等。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外丘,胃脘疼痛取梁丘等。此外,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又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可作协助诊断之用。 

背俞穴

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 

十二背俞穴表 

六 脏 背 俞 六 腑 背 俞 

肺俞 大肠 大肠俞 

肾俞 膀胱 膀胱俞 

肝俞 胆俞 

心俞 小肠 小肠俞 

脾俞 胃俞 

心包 厥阴俞 三焦 三焦俞 

背俞穴,首见于《灵枢  背腧》篇,载有五脏背俞穴名称和位置。《素问  气府论》提出“六府之俞各穴”,但未列出穴名。《脉经》才明确了肺俞、肾俞、肝俞、心俞、脾俞、大肠俞、膀胱俞、胆俞、小肠俞、胃俞等十个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此后《甲乙》又补充了三焦俞,《千金方》又补充了厥阴俞而完备。 《素问  长刺节论》说:“迫藏刺背,背俞也”,《难经 ? 六十七难》说:“阴病行阳,……俞在阳”,《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病治阳”等,均说明背俞穴可治疗五藏病证。背俞穴不但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证,也可以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证。如肝俞既能治疗肝病,又能治疗与肝有关的目疾、筋脉挛急等病;肾俞既能治疗肾病,也可治疗与肾有关的耳鸣、耳聋、阳萎及骨病等。余仿此。 

募穴

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六脏六腑共有十二募穴。 

十二募穴表 

两 侧 正 中 

脏腑 募穴 募穴 脏腑 

中府 膻中 心包 

期门 巨阙 心 

日月 中脘 胃 

章门 石门 三焦 

京门 关元 小肠 

大肠 天枢 中极 膀胱 

募穴之分布,有在本经者,有在他经者;有呈双穴者,有为单穴者。分布于肺经的有本脏募中府;分布于胆经的有本腑募日月,肾脏募京门;分布于肝经的有本脏募期门,脾脏募章门;分布于胃经的有大肠募天枢。以上均为双穴。

其余都分布于任脉,有心包募膻中;心募巨阙;胃募中脘;三焦募石门;小肠募关元;膀胱募中极。均为单穴。

募穴,始见于《素问 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难经 六十七难》有“五藏募在阴而俞在阳”的记载,但无具体穴名。至《脉经》才明确了期门、日月、巨阙、关元、章门、太仓(中脘)、中府、天枢、京门、中极等十个募穴的名称和位置。《甲乙》又补充了三焦募石门,后人又补充了心包募膻中,始臻完备。 《难经  六十七难》说:“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病治阴”,说明六脏病证多取募穴治疗。如胃病多取中脘,大肠病多取天枢,膀胱病多取中极等。 

滑伯仁《难经本义》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说明脏腑之气与俞募穴是相互贯通的。因此,募穴主治性能与背俞穴有共同之处。募穴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背俞穴配合使用,即谓之“俞募配穴”。同时俞募二穴也可相互诊察病证,作为协助诊断的一种方法。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 

八会穴

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八会穴首载于《难经 四十五难》:“腑会太仓(中脘),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膻中)也”。 

八会穴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也;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也;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也;膈俞为血之会穴,因其位于心肝俞穴之间,心主血,肝藏血故也;大杼为骨之会穴,因其近于椎骨(柱骨之根)故也;阳陵泉为筋之会穴,因其位于膝下,膝为筋之府也;太渊为脉之会穴,因其为手太阴经之原,居于寸口为脉之大会也;绝骨为髓之会穴,因其属于胆经,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也。因此,在治疗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另外,《难经  四十五难》又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八会穴还能治某些热病。 

八会穴表 

八 会 穴 名 经 属 

脏会 章门 脾经募穴 

腑会 中脘 胃经募穴 

气会 膻中 心包经募穴 

血会 膈俞 膀胱经穴 

筋会 阳陵泉 胆经合穴 

脉会 太渊 肺经输穴 

骨会 大杼 膀胱经穴 

髓会 绝骨 胆经穴 

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 八脉交会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得于山人宋子华之手,乃“少室隐者”之所传。因窦氏善用此法而声誉倍增,故又称“窦氏八会”。 

八脉交会穴表 

经属 八 穴 通八脉 会合部位 

足太阴 公孙 冲脉 胃、心、胸 

足厥阴 内关 阴维 

手少阳 外关 阳维 目外眦、颊、颈、耳后、肩 

足少阳 足临泣 带脉 

手太阳 后溪 督脉 目内眦、项、耳、肩胛 

足太阳 申脉 阳跷 

手太阴 列缺 任脉 胸、肺、膈、喉咙 

足少阴 照海 阴跷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得八穴相互交会的关系是:公孙通过足太阴脾经入腹会于关元,与冲脉相通;内关通过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与阴维脉相通;外关通过手少阳三焦经上肩循天髎,与阳维脉相通;临泣通过足少阳胆经过季胁,与带脉相通;申脉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与阳跷脉相通;后溪通过手太阳小肠经交肩会于大椎,与督脉相通;照海通过足少阴肾经循阴股入腹达胸,与阴跷脉相通;列缺通过手太阴肺经循喉咙,与任脉相通。 

由于奇经与正经的经气以八穴相会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如公孙通冲脉,故公孙既能治足太阴脾经病,又能治冲脉病关通阴维脉;内关通阴维脉,故内关既能治手厥阴心包经病,又能治阴维脉病。余同。 

八脉交会八穴,临床上常采用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公孙配内关治疗胃、心、胸部病症和疟疾,后溪配申脉治内眼角、耳、项、肩胛部位病及发热恶寒等表证,外关配足临泣治疗外眼角、耳、颊、颈、肩部病及寒热往来证,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肺病和阴虚内热等。 

八脏交会穴在临床上应用甚为广泛,李櫩《医学入门》说:“八法者,奇经八穴为要,乃十二经之大会也”,又说:“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说明八穴之精义所在,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合穴

又称六腑下合穴。它是根据《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合治内府”的理论而提出来的。即指“胃合于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因大肠、小肠、三焦三经在上肢原有合穴,而以上六穴都在下肢,为了区别,故以下合穴命名。其理论根据首见于《灵枢  本输》“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因“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所以,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在胃经上;《甲乙》指出:“委阳,三焦下辅俞也,……此足太阳之别络也”。膀胱主藏津液,三焦主水液代谢,故三焦与膀胱关系密切,因此,三焦的下合穴在膀胱经上;胃、胆、膀胱三经的合穴,本在下肢,因此,以上六穴称为六腑下合穴。 

下合穴是治疗六脏病证的主要穴位,《素问  咳论》说:“治府者治其合”。如足三里治疗胃脘痛;下巨虚治疗泄泻;上巨虚治疗肠痈、痢疾;阳陵泉治疗厥;委阳、委中治疗三焦气化失常而引起的癃闭、遣尿等,都为临床所习用。 

下合穴表 

手 足 三 阳 六 腑 下合穴 

手三阳 

太阳 小肠 下巨虚 

阳明 大肠 上巨虚 

少阳 三焦 委阳 

足三阳 

太阳 膀胱 委中 

阳明 胃 足三里 

少阳 胆 阳陵泉 

交会穴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其中主要的一经即腧穴所归属的一经称为本经,相交会的经称为他经。 交会穴的记载,始见于《甲乙》。交会穴的分布多在头面、躯干部位。 

交会穴不但能治本经的疾病,还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疾病。如关元、中极是任脉的经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这样既可以治任脉的疾患,又可治足三阴经的疾患;大椎是督脉的经穴,又与手足三阳相交会,它既可治督脉的疾患,又可治诸阳经的全身性疾患;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的经穴,又与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经的经脉相交会,它不但能治脾经病,也能治疗肝、肾两经的疾病。这就是交会穴的特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491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56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745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96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73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12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31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1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85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7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56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5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83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8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4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97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9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