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征服朝鲜,再征服中国,最后称霸世界,日本近代一直就是抱着这个美丽的幻想展开外交的,这个幻想不是近代才产生的,早在明朝时期,就有人第一次将其付诸了实践,他的名字叫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出生于倭寇猖獗日本战乱的战国时代,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农户家庭,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丰臣秀吉少年时就到武士贵族家当帮佣了,年少的他饱经了生活的磨练,也有了比同龄人更深的城府。
青年时他投奔到了织田信长的旗下,从下级武士干起,随织田信长南征北战,一步一个脚印一路升到将军之职,成为了织田信长的心腹。他跟随织田信长为实现统一日本这个梦想而奋斗,可惜织田信长在快看到胜利曙光时遭到部下暗算身亡。
统一日本这一重任最终落到了丰臣秀吉的头上,他不负众望,于1590年他出征关东,消灭了割据的北条氏一族,完成了日本的统一,丰臣秀吉也顺理成章成为了日本的当权者。
他一上台就将他一直以来征服中国称霸亚洲的幻想付诸于行动。
当然发动对外战争除了丰臣秀吉的野心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长期的战争使日本武士养成了恶狠好斗的习惯,三天不砍人就手痒痒,丰臣秀吉怕和平的环境把这些武士憋坏了闹出事端,于是决定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向国外,让他们充当自己实现梦想的炮灰,在这样的条件下丰臣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和大明的战争。
对于这场战争他还是很乐观的,因为据他所知大明朝廷政治腐败,军队根本没有战斗力,连土匪组成的三流军队(倭寇)都打不过,总之在他心目中明朝廷是破鼓任人捶。就因为他没将明朝放在眼里,所以才产生了征服中国称霸亚洲的野心,但是他忘记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道理。
【发难】
决心发动战争的他首先对朝鲜发难,给朝鲜国王去信说自己要进攻大明,希望朝鲜国王给自己让条路,不胜感谢芸芸。
他也有他的小算盘,如果朝鲜国王答应了他就兵不血刃的占领朝鲜,如果不答应就说朝鲜藐视自己,到时出兵教训一下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啸聚山林的土匪,他们下山抢劫时也是先给某个庄下帖子说要借多少银子使使,你不给再下山抢嘴里还念念有词,咱礼已经到了,不给是他们不懂规矩,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丰臣秀吉这次也是土匪逻辑,你答应我侵略你,不答应也侵略你,总之朝鲜是在劫难逃了。
且说朝鲜国王在接到日本的帖子后确实惊恐万分,怕是怕,但并没有被吓趴下而答应日本的要求。作为明朝的附属国,它马上向明朝廷求救。
朝鲜君臣享受太平惯了毫无危机意识,虽知日本已心存歹意,朝鲜却并没有整军备战,只是派三名官吏到朝鲜南部巡视了一下边防,朝鲜官吏也没把这个差事当回事,去海边散散心后就回朝交差了。
明朝廷接到朝鲜的求救后也没认真对待,毕竟日本还没有出兵,因此只是例行公事的下了一道整顿海防的命令就又安心歌舞升平了。
见朝鲜将自己借道伐明的要求当作了耳旁风,早已经做好了出征准备的丰臣秀吉出手了了。与中国和朝鲜的懈怠不同,日本国内可是进行了战争总动员的,丰臣秀吉亲任总指挥,仅一线就整编了九个战斗队,共计158700人。他们分别是:
第一军小西行长指挥的18000人
第二军加藤清正指挥的22000人
第三军黑田长政指挥的12000人
第四军岛津义弘指挥的14500人
第五军福岛正则指挥的25000人
第六军小早川隆景指挥的15000人
第七军毛利辉元指挥的30000人
第八军宇喜多秀家指挥的11000人
第九军羽柴秀胜指挥的11000人
除此以外还有九鬼嘉隆率领的水军9200人。丰臣秀吉还要求出征将领将妻儿送到大阪当作人质,以防出征将领阵前生二心。
对于丰臣秀吉的第一次出征,日本国内是一片沸腾,大多数地方割据势力大名都积极支持和响应,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
当然也有对丰臣秀吉的出征抱泼冷水态度的,比如实力雄厚的德川家康仅派出五千人做个样子,一是因为与丰臣秀吉不和,不忍心自己的士兵给他当炮灰,二是他不认为丰臣秀吉能出征成功,他的眼光要比丰臣秀吉长远得多。
【开战】
一切已经准备就绪,1592年3月,十几万日军浩浩荡荡的向朝鲜杀来,朝鲜这才意识到日本动了真格的了,于是仓促应战。
朝鲜武器和战法落后,难敌日军的鸟枪土炮,与日军交手一触即溃,日军进攻朝鲜如入无人之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攻陷了朝鲜都城,朝鲜王李昖率众逃到平壤,并飞马向明朝求救。
丰臣秀吉在得到占领朝鲜都城的捷报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这次战争自己是胜券在握了,连寸土未占的大明仿佛也已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他已经开始思索入明统治的官吏人选问题了,还设想将天皇安置在明都北京。但很快他就明白了这一切不过是他的幻想。
【受挫】
占领朝鲜都城后,日军继续向北推进,被日军下破胆了的朝鲜君臣决意入明。朝鲜国王跑路后很快平壤也失陷,至此朝鲜领土落入敌手者已十有八九,再往前推进就是中国领土了。
可是此时连战连捷的日军遇到了困难,朝鲜陆军是兵败如山倒了,但朝鲜水军却在与日战争中接连报捷。同时朝鲜义军兴起,不愿做亡国奴的各地民众自发组织义军进行游击战争,日军小股部队被袭事件时有发生。
日本将领除了九鬼嘉隆懂海战外,其余都不懂海战,丰臣秀吉这次侵朝也没有重视海军。
与日军的情形相反,朝鲜的海军将领李舜臣对海战很有研究,当鸟枪出现后,为对付鸟枪他还专门设计了龟舰,龟舰舰形如龟,四周包上厚厚的铁板,日军的鸟枪弓箭都无法射穿,而龟舰中的将士可以利用铁板掩护随心所欲的打击敌人。就像穿了防弹衣的人一样,只有自己打别人没有别人打自己的份。因此龟舰在对日海战中对日本的打击是致命的。
且说李舜臣和日本的海战。
日本侵朝之初李舜臣率领的海军就与日本海军遭遇了两次,两次交手也都以日本海军被击溃告终,当然,这两次九鬼嘉隆并没有亲自上阵。
看到日本海军与朝鲜海军两次交手两次失败,九鬼嘉隆亲自统帅日本海军主力共战舰140只寻找李舜臣决战,双方在朝鲜巨济岛一带展开决战,李舜臣诱使日本军舰出海后一举击毁日舰39只,九鬼嘉隆首战失利。
两天后,李舜臣再次引诱日舰出海,这次九鬼嘉隆学乖了,不肯出海而是依托海岸与李舜臣搏斗,李舜臣见九鬼嘉隆不敢出海,干脆命令一部分水军上岸抄了九鬼嘉隆的后路将日本水军夹了馅饼,日军大半舰船被毁,其余舰船在夜色的掩护下逃离战场。
这次战役使日本海军主力损失殆尽,制海权被朝鲜牢牢控制,这使日军得后勤补给发生困难,攻势被迫止于平壤一线,日本的战略企图被打破,战争至此转变为持久战,这给了明朝廷充分的准备时间。
【增援】
明朝廷接到朝鲜的求援后,主战派和主和派对是否援助朝鲜争论不休,这时明朝国力已经远不如明初,明朝廷刚刚为清除倭寇而伤筋动骨,又为镇压宁夏李拜父子的叛乱而耗了元气,此时的明朝在军事上已经疲软了,因此才有想牺牲朝鲜与日本议和的主和派。
但还是主战派的主张更贴近事实,主战派认为日本攻打朝鲜实际上是为攻打中国做铺垫,救朝鲜并不只是因为朝鲜是自己的属国,而是在救自己。明神宗采纳了主战派的意见,决心举全国之兵与日本侵略者决一雌雄。
由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领的五千明军作为第一批援朝部队开赴朝鲜。祖承训眼高过顶,根本没把日军放在眼里,把今天的侵朝日军与昨日的倭寇等同视之,认为天兵一到定杀它个片甲不留。
当他听说平壤守军大都调往京城,平壤城空虚后,他大呼天助我也,认为自己立大功的时候到了,没有仔细研究作战计划就率军向平壤城杀去,所谓骄兵必败,他的轻敌使明军首战失利。
当时明军来到平壤城下后,见日军没有防备,认为是天赐良机,于是率众掩杀入城,与日军展开巷战。明军以骑兵为主,要是打野战日军肯定吃亏,但是打起巷战可就是明军吃亏了。
明军进城后,日军不与明军正面接触,而是利用建筑物的掩护向明军放冷枪,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日军占据了地利,明军往往还没看到敌人的影子就被日军鸟枪击中命丧黄泉了。
此战5000明军被700多日军打得落花流水,这和明军的轻敌有直接关系。
明军首战失利后,明将李如松率大军4.3万人亲征朝鲜,双方再次在平壤展开攻防战。日军得力的武器是鸟枪,射程远,威力大,对明军很有杀伤力,但明军有攻城用的大炮,这是日军无法比拟的。
明日双方是你有八卦拳,我有无影腿,打得难解难分,势均力敌的战斗双方拼的是耐力和后劲,因此伤亡都很大,这一仗明军打得异常顽强,连李如松都亲自上阵督战,指挥官们负伤后仍然坚持指挥战斗,士兵们也是不要命了一般向前冲锋,狭路相逢勇者胜,日军再也抵挡不住明军如潮水般永无休止的进攻,平壤城被明军攻克,残余日军败逃朝鲜都城。
占领平壤后,李如松开始研究收复朝鲜都城的作战计划。他命将领查大受率3000明军前去探路,搜索敌情,做好战前的情报工作。
和许多明军将领一样,查大受在平壤胜利后便产生了轻视日军的思想,没有仔细搜索和研究敌军部署情况就盲目向前推进,最终在离朝鲜都城五十华里远的碧蹄馆被日军包围。
为了救查大受,李如松仅带一千轻骑深入敌阵,最后虽然救出了查大受,明军却损失惨重,连李如松本人也险些做了日军的俘虏。
【议和】
李如松在碧蹄馆之战中失了锐气,虎口脱险的经历让他胆寒,于是明军放弃了收复都城的战略计划,李如松率军返回平壤,这次失败让他变得不思进取了。
此时日军的处境比明军艰难得多,天气的寒冷和朝鲜义军的坚持抵抗使日军士兵厌战情绪高涨,水土不服使部队减员情况严重,日军陷入了战争的困境。这样的条件下中日当权者都有了进行和谈的打算,明日走上了议和之路。
明史沈惟敬与日本的小西行长在在朝鲜都城举行会谈并约定四点。
(1)明派使节去名古屋会见丰臣秀吉。(2)明军撤出朝鲜。(3)日本从朝鲜都城撤退。(4)交还二王子和所俘朝鲜官吏。
这四点对于日军来说什么都没有放弃,因为丰臣秀吉早就看出了日军在恶劣条件下无法再占据朝鲜都城,已经制定好了撤退到朝鲜沿岸巩固阵地的计划,现在正好顺水推舟卖给明朝廷一个人情。而中国军队撤出朝鲜以为着放弃了援朝战争。中国官员不懂外交,更没有仔细研究日本的困境,就大笔一挥同意了与日媾和。
四点约定生效后,日军撤到了朝鲜沿海阵地,明军也班师回朝。根据四点约定第一点的要求,明史沈惟敬前去名古屋会见了丰臣秀吉,商讨中日重归于好之事。
为了中日和谈顺利展开,小西行长向丰臣秀吉作了假汇报,他说这是明朝惧怕日本而主动遣使谢罪求和,而沈惟敬以丰臣秀吉愿意对明称臣以求封贡的调子上报明神宗,至于日军仍然逗留朝鲜沿海是因为需要处理善后事宜。显然双方使臣都欺骗了自己的主子。
所以说明日议和是明日使者欺上瞒下导演的一场闹剧。由于手下人的欺瞒,中日议和之路走的很顺利。明神宗以为丰臣秀吉愿意称臣受封,再次派遣沈惟敬携带诏书金印以及册封衣冠赴日,而丰臣秀吉以为明朝这是向自己称臣谢罪要封自己为大明皇帝,于是亲自接待了明史,并穿上了明朝皇帝送来的册封衣冠。
可纸里终究包不住火,在当庭宣读册封诏书时骗局露出了马脚。日本使臣读到“册封尔为日本国王”这句时,丰臣秀吉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不是要封我为大明皇帝吗,日本国王我欲王则王,何待明虏之封。
丰臣秀吉发飙了,他摔掉诏书,撕毁册封衣冠,怒逐明史,甚至要杀了小西行长,在众将求情之下方赦免,让其戴罪立功,中日之间的和谈恶作剧宣告结束。这之后沈惟敬畏罪潜逃,不久后被抓并处以弃市之刑。
【战争再起】
丰臣秀吉被骗后,决心二次出征。
1597年,丰臣秀吉以八队141000人的兵力再次征朝。
这一次的战争形势和上一次已经完全不同了,大有时过境迁的味道。日本军队的士气已经大不如前,而且第一次明日战争日本各大名军队都损失惨重,又不像日本国内战争一样打完了仗能得到战败诸侯的土地作为补偿,毛都捞不到一根的日本大名对于二次出征心都懒了,就连丰臣秀吉自己也没有了第一次出征时的雄心壮志,或叫初生牛犊不怕虎。
反观朝鲜和明朝这边,已经不像第一次明日战争之前那么懈怠了,朝鲜早已加强了对日戒心,军备工作做的有声有色,明朝廷还派教官来朝鲜帮助朝鲜训练军队。
战争形势已是今非昔比,日军在二次侵朝后不久就锐气耗尽无法向前推进了,被迫将战线止于朝鲜沿海一带。
丰臣秀吉看到战事对己不利很上火,此时丰臣秀吉也已经是个六十岁的老人了,要放到现代也到了告老还乡的年龄,何况那时人的寿命不能和现代人相提并论,这么大的年纪,又为战争失利而操劳和忧郁,丰臣秀吉病倒了。此时他关心的已经不是明日战争的胜败了,而是他年幼的儿子丰臣秀赖能否顺利继承自己的伟业。
1598年3月,也就是第二次明日战争开展了半年多以后,丰臣秀吉在病床前向日本众大臣托孤,众大臣在他床前宣示,要像效忠他一样效忠秀赖。
然后,丰臣秀吉死了,带着没做完的征服中国称霸世界的美梦永远的闭上了眼睛,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他死后不久早已无心再战的日军便投降了,丰臣家族的政权也很快被德川家族取代。
这场战争使中日朝三国都付出了数以万计的生命,财产损失更是无法估量。如果丰臣秀吉地下有灵,不知是否会对自己的罪恶感到悔恨,应该不会悔恨,因为做这场梦的他是第一个,但绝对不是最后一个。几百年后,许许多多的日本当权者都步了他的后尘,征服朝鲜,征服满蒙,征服中国,让大日本帝国的太阳照耀整个世界,多么美丽的梦呀,但梦终究是梦,是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幻想,而做这个梦的人要为他的错误背千古骂名。让我为这位美梦的始作俑者写首打油诗吧。
丰臣秀吉真疯狂,想在亚洲称霸王,中朝联手打豺狼,美梦终究断黄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