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55期“谋”专题活动。
说起“谋”,总容易联想到复杂的算计或宏大的蓝图。直到某天,我在旁陪孩子上学而思大阅读课,看着屏幕里《小猪唏哩呼噜历险记》的片段,才忽然发觉:“谋”从不是大人物的专属,它藏在普通人应对难题的小智慧里,甚至藏在一只怕黑夜行的小猪身上。
那节课讲的是小猪帮鸭太太送鸭蛋,要赶长长的夜路。小猪本就怕黑,偏偏半路上遇上了拦路打劫的老虎——这只老虎专叼小动物,之前已经吓走了好几个路人。换作寻常小动物,或许早丢了扁担逃窜,可小猪没慌。它先是模仿妈妈的声音跟自己说话,试图用熟悉的语气压下恐惧;见夜色越来越浓,妈妈的声音没能驱散心慌,又换成爸爸的腔调,假装身后有靠山。可风一吹过树林,沙沙声像极了老虎的脚步声,它越想越怕,忽然想起大狼那杆“砰”一声就能吓退所有动物的枪。
这一下,小猪有了新主意。它立刻粗着嗓子模仿大狼的腔调,故意让声音飘得远些;老虎远远望过来,小猪肩上的扁担像极了大狼的枪,两个装鸭蛋的箩筐又像跟着两个人,再听见“大狼”的声音,竟以为来了三个带枪的帮手,吓得转身就跑。全程小猪没跟老虎硬碰硬,也没真的找来帮手,只靠观察到的“老虎怕大狼”的特点,用模仿和道具制造假象,就为自己谋得了生路。它或许到最后都没意识到,自己那点“怕黑时的小办法”,正是最朴素也最管用的“谋”。
看着孩子跟着老师的提问点头,偶尔举手回答“小猪用大狼的声音吓老虎”,我忽然想起当初给她报这门课的初衷。那时也是想为孩子“谋”一条学习的路:知道语文是所有学科的根基,阅读又是语文的源头,便想着趁她还小,先把阅读兴趣养起来。我白天要上班,晚上精力有限,没太多时间系统陪读,就想着“报线上课,请专业老师带她读故事、学思考”,以为这样就算为她的阅读启蒙“谋”好了第一步。
后来的日子里,我大多时候只是在她上课前帮她调好设备,课后偶尔翻一翻课程配套的绘本,听她零碎地讲几句“小猪不怕老虎了”。没有太多刻意的互动,却能从她愿意主动提起故事的样子里,感受到这门课的作用。即便现在还没完全看到她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可每次课程结束,她会主动把绘本放进书包,说“下次还要学小猪的故事”——这份不排斥的态度,已经让我觉得当初的“谋划”没有白费。
这让我想起生活里的许多事,其实都离不开“谋”。就像工作中,每年年初我们会规划这一年要掌握哪些新技能、完成哪些项目,不是为了急着求结果,而是怕自己在日复一日的重复里原地打转;就像周末想带家人出去玩,提前查好路线、订好门票,不是为了追求完美,而是不想因为手忙脚乱扫了大家的兴;甚至只是每天晚上睡前想好在第二天早上吃什么,也是为了让新的一天能从容开场。
这些“谋”都不算宏大,却让日子少了些“得过且过”的随意。如果没有为孩子“谋”阅读启蒙的方向,或许她现在还没找到读故事的乐趣;如果工作中没有一点规划,很容易在琐碎里迷失方向。
就像我为孩子的阅读做的规划,为工作做的小安排,或是小猪在夜路上的急中生智——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谋”,让我们在生活里少些慌不择路,多些从容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