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恐惧的事情需要鼓励
今天宝丫丫生病在家,吃完早饭之后,我带她去看医生。她非常害怕打针,以前和奶奶在一起的时候,奶奶因为怕她哭所以她生病之后几乎都是灌肠疗法,甚至有一段时间她没事就会说:“我怎么还不生病啊,生病就能灌肠了。”
其实我是反对孩子一生病就打针,输液,灌肠这些的。但是她已经发烧第二天了,我的知识不足以解决她的问题。所以只好带她看医生。可一提起医生她就想到打针(市里还没有发现灌肠疗法),她特别的恐惧,哼哼唧唧的不想去。
我蹲下来保住她说:“你害怕打针?”
她非常委屈的点了点头。
“我也很害怕打针,每次我打针的时候就紧张的不行。那个时候姥姥都会抱着我,拍着我,我就不害怕了!如果万一要打针的时候,妈妈先抱着你放松一下好不好?”
“我不打针,我不打针。”宝丫丫还是摇着头,摆着手,不想接受这件事情,也不想跟我出门。
“是否打针妈妈说了不算,要医生看过你的病情才知道,妈妈知道你很害怕,妈妈也很害怕,妈妈怕你生病老是不好,我们给医生看看,你好了,妈妈就不用担心你的身体,而且我们也可以把小满满接回来了。”
这个时候三宝爸爸见缝插针的问:“你想妹妹吗?想让妹妹回来吗?”
宝丫丫马上点头,还说:“我们还要一起玩呢。”(其实小满满昨天晚上才去的姥姥家,到现在还没有24个小时呢。)
“我真的不想打针。”看我换好了衣服和鞋子,宝丫丫又说。
“我知道,打针超级害怕,而且会疼一下。但是我们生病了,就必须看医生。”
也许是看到我的坚持,宝丫丫也换上了鞋子一路上都紧紧的拽着我的手。她的紧张其实也传染给了我,这是她这个月第二次发烧了,第一次都一周没上幼儿园,谁知道刚好了一周,又开始了。
见到医生,当我叙述了情况之后,医生笑着说:“吃点药就行,不用打针!”接着开玩笑的说:“如果你心理素质好,药都不用吃,过几天自然就好了!现在那是孩子生病,纯粹都是当妈的病了。”
宝丫丫听了这话立马开心了,笑容又回到了她的脸上。我们担心了一路的事儿也没有发生,虽然我都做好了万一要打针她又哭又闹的准备。
回家的路上小丫头一蹦三跳,根本不像烧到三十八度六的样子。
回到家她开心的宣布:“医生说了,我不用打针。”
乖乖的喝完药,开始玩积木。
2、自己安排的事情做起来更开心
当她玩了十几分钟的积木之后,开始觉得没意思了。
我给安排了读书,写字,看动画片。小丫头不愿意,她想了想之后说:“妈妈,我可以先看一集《葫芦娃》然后喝水,再看一集《葫芦娃》,然后读书,写字吗?”
我想没有问题啊!反正早晚读书,写字这两件事你做了就好。我点头同意,帮她找到《葫芦娃》。一会儿一集结束,出来要水喝,喝完水之后还不忘重复:“看动画片,然后读书,写字。”
“正确,你可以去看第二集了。”
十八分钟之后动画片看完,自己又出来选好书,我们开始讲故事,做题。一晃30分钟就过去了,我让他陪我出去溜了一圈,(身体锻炼也很重要。)10分钟之后,她开始写数字,我在旁边练字。
今天上午的安排,圆满完成。
以往的时候我们会因为我安排的顺序发生争吵,甚至我会强迫他必须按照我的要求做,自从开始慢养自己,我逐渐的放松了对她的要求,对于一些不会涉及原则的事情,我开始让她拿主意,或者自己适当退步一下,她反而更加愿意配合了。
育儿反思:
打针,看医生,孩子都会恐惧,面对这种恐惧的时候,先接受她的情绪,然后坚持做需要做事情,孩子一定会配合的。接受情绪是为了让孩子更舒服的配合。先情绪后行为是非常非常必要的。
给孩子适当的参与感,控制权,孩子会更愿意参与其中。这关键需要我记住我是在养孩子,同时慢养自己。
适当的慢养自己,做一些看起来无聊的事情,更容易让我们平心静气的看待孩子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