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推荐陈果演讲视频给我,看后很是兴奋。随即拍了她的《好的孤独》一书,读后感受颇深 ,现将读后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些。
全文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旁征博引,从古今中外有名的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冯友兰等人的观点入书,引用《歌德的对话录》、《瓦尔登湖》、《一个孤独者的散步》等片段,文中的真知灼见令人耳目一新,客观地分析了孤独者的精神世界,学会与自己对话,使得复杂的生活变得简单,空虚的生活变得充实,焦虑的心情变成平静,脆弱的感情变为强大。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从开始的觉醒,慢慢变得越来越强大的过程。读后,才感到它还原了生活的本来面目。
人满足了衣食住行的需求后,就会有精神世界的需求。人的精神生活若找不到可以长久安顿的“家园”,也就谈不上归属感,那人生只是一次漫无目的的漂泊,看似四海为家,其实是无家可归。因此,正确认识自己是幸福道路的起点。只有这样,生活才会为他“芝麻开门”。
如何获取幸福感呢?谈几点自己对文中内容的理解。
首先,懂得交友之道,贵在竭力呵护彼此的真性情而不强求对方的改变、回报或者做出回应。朋友的友好是更大地享受精神的自由而非限制更大的不自由,互相帮助对方挖掘天然的自我,利他才是最高境界的利己。那种自私自利,天下唯我独尊,说起话来鼻孔朝上,目中无人者占据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那幸福之门只好紧紧为他关闭了。
其二,明白自律比放纵更接近自由,内心的安宁更趋自在。所谓的“自由”,并不是意味着能做自己想做的,而是意味着能拒绝自己不想做的。因为精神的“自律”来自“道德”,道德内在于人性,归属于人性,是人性中最古老、最原始的善端。我们常常谈到孩提的幸福,那种“幼小的心灵”特别富有同情心,具有一副天然的好心肠,这样的人性未受污染,未经磨损的本色。若根植于心中,保持善良的本性,这样的“自律”就有了心灵舒展的空间,使人精神自由,也使自己更欣赏自己。所以一个人独处时,懂得了自律,便拥有了幸福的金钥匙。
其三,正确对待金钱、名利。道德不应该为了自身的“胜利”而诋毁金钱、名利,攻击“物质”,贬低功利来标榜自己的清高,烘托自身的高尚。精神领域的需求,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道德”的迷人之处在于它尊重“功利”背后强大的物质力量,但与此同时,它自知并自信于自身能激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位禅师说:“幸福不在于得到多少,而在于计较多少。计较越少越幸福。”因此,一个人精神的成熟意味着在精神上更独立,因而更自由。如果没有精神上的独立,便找不到幸福的源头。
其四,勇于找回自己内心的平静。一个人的“善”不是奉献给他人,而是最终奉献给了自己的“良心”。在任何处境中,都要找回自己的心净、心平和心安。一个人的精神生命力取决于他内心爱的活力——一个人心中的爱越诚挚,他的精神生命越坚韧;一个人心中的爱越宽广,他的精神生命跨越的时空也就越宽广。当一个人爱天下之人,他的精神也就越趋于不朽。多听听周围不同的声音,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不断趋于丰盈,学会与同伴、同事相处,学会与孩子相处,和他们相处好了,自己的精神领域才能日趋成熟起来。
其五,对一切善意心怀感恩。带我们来到世界上的是我们的父母,除了他们以外,别人没有任何理由无条件的资助我们。因此,对我们遇到的善良人,要心怀感激之情。最好的感恩就是接受爱,享受爱,并传递爱。这个过程欢乐而坦然,平和而忠诚。在当今信息化的世界里,朋友圈的出现就是最好的氛围:生活中的小窍门、养生保健常识、分享一个小故事、现实生活面面观……一条信息点赞汇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里聚集,传递着正能量,众多的善良人相互陪伴,彼此鼓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轨迹良性循环,这样的结果只有一种现象出现——那就是生活只能越过越好。
以上是对此书内容的一些看法。总之,一个精神上独立的人,懂得处世之道,正确对待名利、地位,簇拥在一帮善良的朋友之中,心怀感恩。真诚待人,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就会赢得越来越多的人尊重和爱戴。请不要抱怨生活,怨天尤人。常给精神洗洗澡,不断进行自我检讨,日趋完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身心动态平衡。心静下来,脚踏实地,认真聆听这个世界美妙的声音,用心看待周围的一切,就会出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好境界。幸福之门就会向我们长久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