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西马村的西南头,有一条通向白杨镇的乡间小路。这条小路穿梭在田间地头,蜿蜒不失平顺,荒凉而又显清幽。它见证了我的求学之路,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正式踏上这条小路,是因为要到镇上的初中上学,为了绕近道,村里的孩子们选择了这条小路。那时候的小路还是土路,路的两边都是庄稼。一年四季里,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红薯……在这些田地里依时令生长。因此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风景:春风拂过的麦浪,夏风吹黄的麦穗,秋风摇曳的玉米,朔风吹平的旷野……
在这约三里的小路上,除了大雨天气,道路泥泞不堪无法行走外,我都从这条小路上下学。夏天的时候,烈日当头,天气异常炎热。中午在家吃过饭后去上学时,为了防止被晒伤,我就把短袖放在冰凉的井水中浸个透,然后再把它穿起来。有了井水的加持,走在这乡间小路上,已不觉暑热了。刚好走这一遭到学校后,衣服已经干燥如初了。到了秋季,玉米有一人多高,密密匝匝、严严实实矗立在小路的两边,完全遮挡了两侧的视线,你的目光只能顺着小路蜿蜒的方向探索。如果独自一个人走在这小路上,内心会有些许惧怕,害怕从这茂密的玉米地里突然钻出一个不明怪物,所以每当这时候总是会不自觉地加快脚步。慢慢的,等玉米成熟后,收秋的叔叔婶婶们,就开始忙碌起来掰玉米,杀玉米秆,种小麦了。这倒一片,那倒一片,渐渐地视野就变得开阔起来。这时候,我们会放慢回家的脚步,跑到田间地头去捉几只蚂蚱,或者摘些小酸枣,还会拔一棵狗尾草叼到嘴里,品尝着青草的味道,晃动着自己脑袋,让狗尾草毛茸茸的“尾巴”也迎风摇动,感觉神气十足。
冬去春来,寒尽暑往。岁月匆匆而逝,不觉间,已经过去整整十年了。那条小路依旧,只是换了“容颜”,由过去的土路变成了现在的水泥路,显得更加的平顺和宽敞了,成为了乡亲们锻炼、散步、纳凉的好去处。夏末秋初的晚上,天气闷热,一家人吃过晚饭便走出家门,来到这条乡间小路上散步、纳凉。映着清幽的月色,这小路犹如一条长长的玉带。伴着习习的微风,放下一天的劳累,大人们唠着家常,小孩儿们绕着大人追来逐去,嬉笑打闹着,真是悠闲自得、惬意自在。路边尤其多的是蛐蛐儿,人们一走过,那蛐蛐儿就像炸了锅的芝麻,成群结队的蹦哒着逃跑,有一些眼神不好、慌不择路的,还撞在人们的身上,也有一些从容淡定的,在路边幽鸣。
长大后,我走出了家乡,来到了城市里求学、工作。虽然现在的交通便利了很多,但是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在繁华的都市中,匆忙的生活着,可始终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漂泊无依感。想来是犹如飘摇的蓬草,少了根。有时候,生活的压力像一座无形的大山牢牢地压在肩头上,让人喘息艰难。可每当回到家乡,走在这条乡间小路上,一切都归于平静,一切都变得那么的从容。白云悠悠,风儿依旧,庄稼恬然,远山静卧,虫儿浅吟……
路短情长,无论身在他乡何处,这条乡间小路总让人魂牵梦萦。在这漫漫的岁月中,剪不断的是成长的回忆,割舍不掉的是对家乡的思念,忘却不了的是自己的魂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