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这是一个告别的季节,李咏走了,留下一堆毁誉参半的评论。逝者已矣,不了解,无论说什么都是僭越。金庸走了,一代“大侠”的离世却让人想起他笔下的一整个江湖。
最早接触的大部头,可能就是武侠小说,大概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样子,连环画看到没什么可看了,翻到家里的一本『江湖奇侠传』。不知道是姑姑的还是叔叔的,书很破,封面封底一概没有,前面有几张手绘的人物肖像,最后几章早已消失不见。妈妈许是觉得它厚重,拿它来夹绣花的花样子。我无意中翻看了几页,就被书中奇诡的故事吸引了,不过现在想来,对它的内容几乎没有一点印象了,只依稀记得书中零星的插图。它却是我开始阅读大部头的一个开始。之后,我几乎是对书没有挑拣,只要有就看,陆续看过『七侠五义』,『春』,『呼延庆传』,『水浒』,等等。姑姑那时订的有『收获』,她也借别人的『小说月刊』,我总是趁她不注意就拿过来看。她是不喜欢我乱翻她的书的,说小孩子应该多学习,不能尽看闲书。
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也许有点夸张,但是书中的确存在另一个不平凡的世界,可以让我张开想象的翅膀,神游其中。
看到的第一本金庸的书是在上小学五年级时,是『射雕英雄传』,16开的,很厚,分上下册,几乎没有插图,略发黄的纸张。那时候黄蓉的扮演者之一,翁美玲已经自杀身死,不过她饰演的那版『射雕』还在热播。我看看书再看看电视,只觉得翁的黄蓉演的真是再贴切不过,娇憨狡黠都拿捏到位恰到好处。
同时期的武侠小说作家,还有梁羽生,温瑞安,古龙,比较起来我最喜欢的还是梁羽生和金庸的作品。我上面有几个年长的表哥表姐,从他们那里总能借到这些“闲书”,一过周末或者放寒暑假,就会借过来废寝忘食的看。我妈是只要看到我在看书就认为我在“用功学习”的,她头脑里大概就没有“闲书”这个概念。得益于这一点,我从小学起,在家里看小说一路绿灯,从没受过限制。
人家的启蒙是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而我是小人书连环画,武侠小说到后来琼瑶的言情小说。我没有长歪,说明这些书的确也是开卷有益的。
回到武侠,先说说梁羽生,他的书基本上我也都看过,最喜欢的是『萍踪侠影』,情节曲折离奇不说,书中还有很多即兴诗词,是以梁被认为是老派武侠。梁书中的江湖,更着重江湖义气,儿女情长,刻画一波三折的爱恨情仇。金庸书中的江湖则更多的赋予了家国情仇,民族大义。每本书总有一个一脸正义,背负国仇家恨的憨厚忠诚的男主和聪明机智为爱勇往直前的女主。如果把梁羽生的书比作是轻灵潇洒的剑,金庸的就该是厚重朴实的刀,刀光剑影交织出了我心中的江湖。
后来也看过一些温瑞安的,大概跟上面两位比起来太逊色,所以现在想来几乎对他的书没有任何印象了。
古龙的也有涉猎,却是上班之后同事给推荐的。就看到的几本来说,他书里的江湖更像是一个个特写镜头。内容奇诡,情节离奇,文字简练,像一把近身搏斗用的匕首,没有很多花哨的空架子,招招都往人要命的地方招呼,力求一剑封喉,很犀利,文字也很耐咀嚼。
江湖是什么?江湖在哪里?谁也说不上来。有句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李白在『侠客行』里写道,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迷武侠的人大抵心里都有这么一个仗剑天涯,快意恩仇的梦吧。如此说来,江湖应该在每个人的心里。
最后贴上李白的『侠客行』,共赏。
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