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12时许,正是全国高考之时,贵州安顺公交车坠湖,车上21人遇难,16人受伤。2018年重庆公交车坠河案,导致15人死亡。同年,一妇女在重庆巴南区幼儿园门口砍伤14名儿童。同年,杭州保姆纵火案,导致4人死亡。此外未成年人自杀、“路怒症”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其中,心理健康问题凸显。
时间加速,信息爆炸,处于转型期的社会戾气在加重。认为社会不公平的,认为自已受委屈的,工作生活压力大的,心理得不到及时有效疏导,直至扭曲,往往危害公共安全,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并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加强公民心理健康教育,对特定人群进行定期心理干预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心理咨询以来,心理咨询和治疗有了较快发展,但仍然差距很大,据1991年的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发达国家的心理咨询师数量为每百万人口83个,而我国每百万人口只有2.4个。国外的心理咨询机构多集中在高校和国家正规专业培训机构,而我国1010所大学中,心理系只有20多个。而且,从业资格管理也相对滞后,各种心理培训机构众多,但服务能力令人生疑。同时,各级政府对公众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一。受历史文化影响,是否愿意为心理健康付费等因素,也制约着心理健康与干预行业的发展。
因此,对提供公共服务的从业人员(包括并不限于公共汽车司机、教师、医生、未成年人、弱势群体等)进行定期心理干预应形成相应制度。进而拓展到公司、单位,与身体健康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全面提升公众心理健康水平。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平凡的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