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美国大选中,长期占据各大媒体头条位置的除了哗众取宠的特朗普和强硬彪悍的希拉里,还有一群长期被掩盖在美国社会繁华表象下的人——“白垃圾”。
在铺天盖地的报道中,媒体给“白垃圾”们贴上的标签无外乎“贫穷”、“低能”、甚至“劣等”。这些充满恶意的评价先入为主,让美国中产阶级避之不及,更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吃瓜群众充满好奇:“白垃圾”到底指谁?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为什么会遭致此般对待?相信很多人正是以美国大选为契机才对这个特殊的群体有所耳闻,由于对他们的真实处境知之甚少,大众很容易被这些强烈阶级偏见所蒙蔽。
“白垃圾”专门指美国南部那些低教育的穷困白人,根据居住区域不同,又分为生活在乔治亚州的“饼干佬”(cracker),生活在阿巴拉契亚地区的“乡下人”(hillbilly),还有生活在俄克拉何马州的“盲流”(okie)。自殖民时期开始,美国南部白人和与新英格兰崇尚勤俭奋斗的清教徒们就表现出明显的不同。随着资本浪潮的扩张,后者最终构成了主流社会,成为“美国精神”的代表;而在南方地区,将自己卖身于农场主的大量移民白人一直在社会低层挣扎。尽管日后经历了种种社会运动,美国白人群体在地域文化上的差异依然深刻,生活在南部的贫穷白人一直遭受到同胞们的严重歧视和不公待遇。
大批以手工劳动维生的穷人随着美国产业结构的层层升级,最终走向失业的悲惨处境:中年人一直挣扎着追求中产阶级的新生活,而在一次次地失败之后最终丧失信心;愤世嫉俗的年轻人则早早结束学业,被各种嗜好、酒精与精神创伤困扰,荒唐度日。贫困的因子在代际层层传递,历史阴影难以摆脱。
然而,在这个看似走向绝路的群体中,却走出了一位耶鲁法学院的高材生,J.D.万斯(J. D. Vance),他走出了原生家庭和阶层的困境,迈入了“精英白人”的行列。出身于山村小镇的万斯在高中毕业后选择成为了一名海军陆战队员,结束服役后又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和耶鲁法学院继续学业。
目前,万斯在硅谷一家著名投资公司担任负责人,家庭生活幸福美满,他的新书《乡下人的悲歌》自上市以来长期占据美国亚马逊、Goodreads等图书榜单前列。作为首位从阶层内部探究原因的思考者,万斯回顾了走出困顿的亲身经历,并深度探讨了“白垃圾”群体形成的历史原因以及现下在资本社会中的艰难处境,揭秘这群为特朗普摇旗呐喊的忠实粉丝们的真实心境。
本书对美国工人阶层的白人文化做了充分分析——包括这个群体的没落以及积压的人口问题。虽然美国人已经对此警觉,但只有真实的衰败场景才能让整个社会直面危机。这是一本感人至深的回忆录,书中通过对苦难“一笑而过”的表达讲述“劣等白人”群体力争上游、摆脱困境的真正感受,充满了对失落的“美国梦”尖锐的思考,让读者们看到了一个更深层、更真实的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