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写|《小窗幽记》:集韵有韵味

开始读写《小窗幽记》第七集“集韵”了,分享内容如下:

原文

人生斯世,不能读尽天下秘书灵笈。有目而味,有口而哑,有耳而聋,而面上三斗俗尘,何时扫去?则韵之一字,其世人对症之药乎?虽然,今世且有焚香啜茗,清凉在口,尘俗在心,俨然自附于韵,亦何异三家村老妪,动口念阿弥,便云升天成佛也。集韵第七。

译文

人生在世,不能把天下的书都读完。长着眼睛却看不见,有口却说不出,有耳朵却听不到,脸上的三斗厚的尘土,什么时候能够扫去呢?“韵”这个字,是不是世人的对症之药呢?即使是这样,现在的人焚香品茶,口清凉了,心还是俗的,好像身上有韵味,又和村里的老妇有什么不同,动口就念佛语,说升天成佛了。集韵第七。

原文

清疏畅快,月色最称风光;潇洒风流,花情何如柳态。

译文

晴朗稀疏,能让人畅快的最好的风光是月色;能称得上潇洒风流的,应该是花的神情、柳的姿态。

人们自古就有一种历史情结,那就是怀念往昔。而月亮,这个在古代文学中最富含义,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词当然不能忘却。如果孤独难耐,可以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如果失意了,来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如果恋爱了,便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失恋了,便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以此自慰……同样,月亮又是人们追求的一种象征。古时的摘月也好,现今的登月也罢,总是告诉人们要去追求,攀登而不可懈怠。

现今的社会发展的要求,人们纷纷离开自己的故乡,远奔异地去寻求自己的事业。白天繁忙的节奏使他们无暇思索其余,可是当夜深人静之时,内心的孤独寂寞便牵引着他们想念。可是单纯想念怎能排遣心中的抑郁?唯有看到故地与新家共有之物——月亮,他们才得以稍稍得到安慰。

原文

吾斋之中,不尚虚礼,凡入此斋,均为知己。随分款留,忘形笑语,不言是非、不侈荣利,闲谈古今,静玩山水,清茶好酒,以适幽趣,臭味之交,如斯而已。

译文

我的书斋中,不喜欢虚礼,只要进入书斋的都是知己。随便去留,开怀说笑,不说是非,不羡慕声名利禄,闲谈古今,把玩山水,清茶好酒只不过适合志趣相投的人,大家的品位一致罢了。

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书画同源,中国古代书写绘画全用毛笔,写出来、画出来即是书法和绘画艺术。读书、藏书、书画是书斋的基本功能。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所以,书斋是以个人名义所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古代的书斋和西方的书房除了布置和装饰上的地域和民族风格不同以外,在本质和功能上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传统的书斋是功能多样的文化综合体,而西方的书房则只相当于小小的私人图书馆,具有藏书和读书的功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