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学生时代的你,会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看到同桌抱着一本课外辅导书猛K,当你询问是否可以看看这本书的时候,对方默默把那本书收了起来,淡淡地说:没什么,只是我自己混乱的笔记。
不知道职场中的你,会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看到同事一会儿去参加这个论坛,一会儿去参加那个讲座,当你表示出对那些活动的兴趣,想要知道如何参加时,对方突然说:其实没什么意思,我也是闲得没事儿瞎玩儿的。
日常生活中的你,有没有这种想要把自己拥有的“好东西”藏起来,独自享用的时刻呢?
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如此“自私自利”,不愿意分享了呢?
1、人际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换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这种交换不仅有物质的交换,也有情感、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交换。我们希望自己在学习、工作中有所付出,就有所回报,人际交往中也是一样。
当你所拥有的客户、笔记、课程等等物品对他人有价值的时候,就成为了交换中的资源。资源可以是实体的,例如金钱,也可以是非实体的,例如情感。
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投桃报李,是社会交换的最好体现。
我们在分享的时候可以会考虑:我在交换什么?我是否在期待你对我有所回报?我们是协商一致的,还是单方面自愿的?“担心自己的付出没有办法得到相应的回报”,这种想法是非常正常的,如果两个人可以讨论彼此需要什么,得到对方的承诺和信任,是促进资源分享的有效方法。
2、人都有用最小付出换取最大回报的倾向
人们都希望交往中的资源互换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即:希望在交换过程中得到的东西大于或者至少等于损失。不值得的交换是没有理由实施的,不值得的人际关系也没有理由去维持,否则就会心理失衡。
有时候我们也会打破交往中的相对平衡,出现双方都觉得自己亏欠对方,想要为对方付出更多而不求回报的双赢局面,或者都感到对方亏欠自己,期待对方付出更多而不想回报的双输局面。
这是因为前者有更多的情感卷入,重情谊、轻物质,双方都会更多地回报对方,在交往互动中都会得大于失。而后者更加纯粹地在意物质利益交换,用物质衡量人际关系中的得失,总觉得不值得,不愿意付出,反而会失大于得。
分享不分享,有时候真的取决于,我能够在分享之后得到什么。
3、合作和竞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当人们共同追逐一个共同的目标的时候,选择合作还是竞争?
我们总会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慎重选择合作,亦或是竞争。一家创业公司的成功组建,一个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通常都需要多方合作完成;而学生之间成绩高低、员工之间绩效比赛,都是无声的战场。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有公平且互相获益的关系,就有持续合作的可能性。如果别人给我们以优待,做出合作姿态,我们会感到有偿还的义务,因此倾向于与对方进行合作,如果对方自私自利,一直表现出竞争姿态,我们也会以相同的方式回敬。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我们也不能总是被动等待先得到别人的“敬”,也需要主动出击,以“敬”为先,表现自己的友好、开放、信任,启动合作的开端。
分享能让我们得到什么?
除了资源之外,分享会帮助我们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无形资产,让我们与人友好相处,互通信息,交流经验,互相切磋,从而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开创事业的一片广阔天地。
美国卡耐基工业大学对上万人进行案例分析,得出良好人际关系占成功因素的85%。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曾坦言:“我愿意付出比得到其他任何本领更大的代价,来获取与人相处的本领。”
所以,让我们从分享开始,互通有无,构建自己的人生。
��U�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