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60年代的茅台酒厂办公大楼|《百年茅台镇》

内容提示
内容源自《茅台酒厂志》第三章:茅台酒厂的成立与发展
内容来源正文第28-29页
原文约1154字,阅读大约需要4.5分钟
原|文
1958年,工厂受“大跃进”思潮的影响,放松了管理,盲目地扩大生产,使茅台酒年产量由1957年的283吨激增至1958年的627吨,但由于管理不善,费用加大,盈利反而由1957年6.3万元下降为1958年的1.3万元。

“大跃进”时期茅台酒厂收到的锦旗|《茅台酒厂志》
1959年在继续追求高指标的指导思想下,不顾质量,盲目追求产量,使总产量在1958年的基础上又猛增近200吨,上升到年产820吨,1960年又增至912吨,导致连年质量下降,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和轻工业部的重视。1959年4月至1960年8月,在轻工业部组织领导下,联合组成“贵州省茅台酒总结工作组”,用一年多的时间,对茅台酒的生产与工艺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与总结,为恢复和提高茅台酒质量、开展科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60年代初茅台酒灌瓶操作|《茅台酒厂志》
但由于茅台酒质量下降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整顿组织工作没有跟上,各方面困难接踵而至,1962年便出现亏损6.8万元的局面。1963年至1964年情况继续恶化。年亏损金额上升到37.7万元和84.8万元,引起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

1962年为加强成本核算在茅台酒厂内发行的经济核算证|《茅台酒厂志》
1964年10月至1966年3月,为认识茅台酒工艺的科学性,更好地组织生产、提高质量,在轻工部的主持下,成立“茅台酒试点委员会”,完成了茅台酒两个生产周期的科学试验,进一步总结了茅台酒传统的操作技术,进行了酒样的理化分析以及茅台酒主体香味成分及其前驱物质和微生物的研究等,揭开了茅台酒的一些质量秘密,初步认识了茅台酒的生产规律,基本上了解了茅台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活动规律。用科学的理论完善了传统的操作技术。通过这次试验,也肯定了老酒师李兴发提出的茅台酒三种典型体香型一“酱香、窖底香、醇甜”的成立。

图中拿酒瓶者为李兴发|《百年茅台镇》
两年的科学试验使茅台酒质量有较大的提高并节约了酿酒用粮食346吨、煤炭296吨,单位成本下降3.55%,企业亏损额也由1964年的年亏损84.8万元,下降到1965年的614万元,1966年又下降到42.3万元。

60年代初茅台酒装箱操作|《茅台酒厂志》
不幸的是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内乱,导致生产一直不振,其中1966年至1969年的三年,各级领导班子靠边站,尽管广大茅台酒厂工人坚守生产岗位,没有停产,但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加之所谓“大批判开路”等“左”的一套活动,使企业管理陷于严重混乱,有章不循,生产不能正常进行,科学试验的成果不能在生产上全面推行,企业亏损情况又继续连年发生。

1965年茅台酒厂召开扩建工程大会|《百年茅台镇》
1971年工厂实行军事管制,逐步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生产有所好转,茅台酒质量也逐步有所提升,亏损金额减少。但由于企业积存问题太多,管理亟待改进,因此在较长时期以来都没有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销售和减亏计划,企业仍处于被动落后的局面。

20世纪70年代初茅台酒品评会|《百年茅台镇》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为了使茅台酒厂的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中共贵州省委采取了果断措施,于1977年8月全面调整和加强了厂级领导班子。新的领导班子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和政策,依靠全厂职工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1977年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年产量达到763吨,销售茅台酒387.8吨,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出口达到51.6吨,比1976年翻了5番,亏损下降到16年来的最低额2万元。企业开始出现新的转机。茅台
酒厂出现的新转机是什么?
下一期内容将继续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