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谴责受害者”思维
当不幸的事发生时,受害者本应得到我们无条件的同情。然而事实是,在礼貌地表示同情之后,我们往往会对他们产生一种复杂的负面情绪,觉得他们之所以收到伤害,应该也有罪有应得的一面。
“替代性攻击”思维
为了宣泄怒火,让无辜者受伤害。最常见:无缘无故乱发火,比如员工上班被老板骂,于是回家跟老婆吵架,老婆憋了火就打孩子,孩子去学校欺负比他弱小的同学,同学家长一生气就在办公室骂自己的员工……负能量的传递,就是这样循环往复。
以上概念来源于最近看的马东团队的《小学问》
举例
刚在电视上看到新闻说某地发生地震,游客遇难。有人看了之后评论说:要是不出去旅游就不会遇到这种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