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半,产生过10000次跳槽的想法。
感知了一下旁边,好像和我一样的人数不胜数。所以不再自我否定,把这个问题上升到社会现象看待,心理舒服了好多。
以前看过不知道谁的一篇评论,跳槽的愿望产生不外乎两种:要么钱委屈了,要么心委屈了。说得挺对,对于公司大机制来说。
不过在公益组织,我感受到的,第一点“钱”就别说了,这是在选择全职公益之后就不能太去在意的事,这是一个社会意义大于个人意义的事情。
心委屈这一点,也不具有特别意义,人活着一天,就有一天的烦心事,和各种组织、制度、事情、人发生不合三观的冲突。找一个完美的为你配置的团队,这不可能。心委屈不能控制的是,你的领导,制度和等级比较森严的组织。
再一点,让我屡次滋生退意的是“内驱力”。你会说,这是做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份工作都必须拥有的品质。今天早上读了复述徐永光老师观点的一篇文章,如果在公益组织,尤其在民间公益组织,你的工作成就感基本上来源于你的超强的目标感、对目标的定力和额外的努力。
在团队所有人都专业性不强(工作年限不长)和没有绩效压力的情况下,一定要通过考察、询问、调研,确认长期和短期的项目目标。然后需要自创KPI、OKR、KPA……等等保持鸡血的考核方式激励团队。这儿可没什么专业的HR帮助你确立工作目标,寻找成长路径,一切要靠自己的内驱力和团队的相互扶持。能够长期坚持初心并且团队成员比较固定真的不容易,并且需要自己给自己充电,这些不是工作以外的外语、兴趣的培训,我们必须自己不断努力寻找能帮助自己能力提升的途径,提升基本的技能。这一行没什么老带新,都是新人,自己带自己。
所以今天,我们集体决定成立学习小组,对学习型组织进行实践。
昨天,我的一个记者好友要去深山调研,扎根1年半,她说,深刻的变革往往发生在无形与边缘地带。
这一篇,好像没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