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成为一个好的咨询师,应该具备这3个能力

目前,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学术界达成的共识是:精神分析,是做好心理咨询的基础之一。

这意味着:你不必是一个精神分析师,但只要你从事咨询工作,就必须学习精神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思考模型。

套用一句老话,精神分析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分析是万万不能的。

这也难怪,在中国,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占比超过85%。

那成为一个好的,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哪些特质和能力?

20年前,欧洲精神分析联盟的教育工作组,设计了一个针对从业人员的问卷,提炼出了27个答案。

本次,我将挑选其中3个核心的特质和能力,结合我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大家分享。

希望不管是想入门心理咨询的人,还是咨询同行,都能够有所收获,更坚定地开启或是走在这条路上。

共情能力

共情,在咨询技术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心理学家科胡特更是认为,共情是进行深度心理探索,最重要的工具。

但不管是心理学爱好者,还是咨询师,很多人都无法用好这个工具:

被自恋困住,更在意自己的理论,能否在对方身上得到验证;

自体脆弱,恐惧进入来访者的内心,因为一旦进入,自己就会更加破碎;

混淆“共情”和“可怜”,使来访者的状态更加虚弱,或者变得愤怒。

......

当咨询师基于自身的需求去和来访者工作,就会容易看不到来访者的存在,被以上的问题困住。

我们需要时刻记住,只有先成为来访者,才能真正帮助来访者。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需要的是咨询师心智的整合功能:

既能整合大脑分管逻辑和感受,又能协调脑内的储存,和眼前的现实的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把从书本、各种培训、各个老师那里学来的知识,用于每一个50分钟咨询时段。

然而,许多人学了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却无法融会贯通,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我们看到许多分析师报告的治疗案例,有些内容,有照搬书本理论的嫌疑,把过去和现在的连接,写得生硬、牵强和破碎。

如果,分析师不能通过具体实践修正理论,而只是去验证他脑子里的理论,他眼前的这个来访者就不存在了。

在一个好的精神分析师那里,既没有理论,也没有实践,而只有二者之间的链接。

对潜意识的觉察能力

精神分析,就是在潜意识层面工作。

潜意识是隐藏在冰山以下的,就连来访者本人都不清楚,咨询师必须潜入到无尽的黑暗和“不确定”中去开展工作。

当咨询师与来访者一起行走在黑暗中时,并不仅是进入来访者的内在世界,而是:

通过自己的内在世界,与来访者的内在世界长久的相遇和编织。

来访者突然提出更换咨询场所,意味着什么?

来访者提出打破咨询的时间设置,该如何应对?

来访者提出更换咨询师,背后隐藏了什么?

所以,精神分析师需要具有穿透现实的迷雾,直达潜意识深处的能力。

......

以上这些特质和能力,就是我们常说的,咨询师的核心胜任力。

但大多数咨询师,尤其是咨询新手,获取这些能力就变得非常困难。

基本功不够:对来访者情绪的接纳力不足;对潜意识的开放性不够,和来访者斗智斗勇感觉弱势......

自我成长不足:移情和反移情的追踪,咨询师的阻抗与成长......

个案脱落率高,无法真正帮助来访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