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我胡说的,如果和你知道的历史不一样,那一定是我错了。
1644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多秋之年,这一年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上,北京城换了三个朝代,紫禁城的龙椅上坐过三个皇帝。
历史之上亡国之君大多荒淫无度、愚昧不堪,置祖宗数百年基业而不顾,唯独崇祯以勤政失国,难道大明朝真的“气数已尽”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把时间拨回二十六年前,万历四十六年。
这一年三月,中国北方,努尔哈赤以“七大恨”檄文,历数明朝政府欺凌自己及女真各部的七宗罪状,宣布不承认与明朝的附属关系,起兵反明。
到了四月,陕西骤降大雨雪,冻死军马一千九百九十九匹,军士死者二十五人。四月二十六日,山西介休、寿阳地震。城垣房舍倒塌,压死五千余众。九月三十日,山西蔚州、广灵等处地震。河北延庆卫地震,幞山崩。十二月,广东从化大雪三日。史书记载“时冱阴寒甚,昼下如珠,次日如鹅毛,六日至八日乃已。山谷之中,峰尽壁立,林皆琼挺。老父俱言从来未有也。”
古话说“多难兴邦”,可大明朝的劫难也实在是太多了一些。旱灾、蝗灾、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从未间断,在多地的县志中频繁出现“人相食”的记载。
天启二年至崇祯二年长达八年的大旱之后,李自成扯起反旗。崇祯六年开始的鼠疫更是直接摧毁了大明最后的抵抗能力,甚至连北京城都成为一座“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天灾而幸存下来的百姓大概觉得很是心冷。事实上,明朝末年也的确是一个相对寒冷期,一般被称为“明清小冰期”。
小冰期(Little Ice Age)概念首先由Matthes在1939年提出,最早用来描述经历了一个相对温暖期之后,冰川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达到鼎盛。在我国,通常将15世纪后期—19世纪末气候寒冷期作为小冰期,由于这一时期恰是明清时期,因此,在中国也称为“明清小冰期”。
明代中叶以后,漫天冰雪的奇景降临江南、华中、华南各地,太湖、鄱阳湖、洞庭湖、汉水、淮河都曾经结冰,“夏寒”,“夏霜雪”的天气纪录不绝如缕。甚至广州,都会出现“陨雪,厚尺许”的现象。
而明王朝的灭亡也与“小冰期”的到来息息相关。
“明清小冰期”的气候变化表现为气候冷暖变化和干湿变化的异常。这一时期中国的冬季十分寒冷,夏季干旱、洪涝灾害多发,而古代中国又是一个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国家,在气候的变化面前显得格外的脆弱。
旱灾在大明的疆域内肆虐,崇祯十一年,漕河干枯,崇祯十三年,黄河干枯。山西汾水、漳河均枯竭。河北九河俱干,白洋淀涸。这种淀竭、河涸现象遍及各地。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甘肃大片旱区人相食。陕西“绝粜米市,木皮石面食尽,父子夫妇相剖啖,十亡八九”。
灾民背井离乡寻求生路,其他生物也到处寻找食物。老鼠顺理成章进入人类的居住地,鼠疫杆菌通过寄存在它们身上的跳蚤将病毒传染给了灾民,而灾民的迁徙流动又使病毒延伸到更大的地域。明末大瘟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酝酿,最终爆发。“崇祯14年始,大名府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广平府大饥疫,人相食。京师大疫,天津大疫。河南全省大疫,开封府阳武县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荣阳,民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
在邓云特的《中国救荒史》一书中,有关于灾荒与社会动乱、农民起义之间关系的论述:“农民穷乏与饥饿,既达极点,流移死亡之现象,继续扩大,则农村与城市中之普遍暴动,势不可免,所谓‘挺而走险’者是也。此等暴动,往往逐渐酝酿,愈演愈剧。当其初发也,其势尚微,而其终则常至于武装之大暴乱,与革命历史上累次发生之农民暴动,无论其范围之大小,或其时间之久暂,实无一而非由于灾荒所促发,即无一不以荒年为背景,此殆已成为历史之公例。”
中国的农民但凡还有一口饭吃,都不会选择造反,而李自成揭竿而起能够一呼百应,足以说明当时灾荒之严重。
小冰期无论对身处中原的大明朝还是远在东北的后金女真族来说,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小冰期气候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气温、降水的变化,而气温的波动及降水量的变动对草原植被来说,无疑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小冰期的到来,导致气温的骤降,冬季奇寒无比,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造成牧草的大面积死亡,从而出现“白灾”,这种灾难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是致命的。
这种情况下,农业南迁,牧业受创,单纯依靠牧业无法养活大量人口,于是后金厉兵秣马一路向南。且不说游牧民族骑兵作战的“种族加成”,单是小冰期的存在就使明朝军队处于不利地位。
尽管小冰期对于战时双方不存在利与不利之说,但是细思可以发现,对于明朝军队来说,其劣势较后金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气候、地理环境的因素,后金在面对气候变迁的适应性上要明显好于明朝军队。气候转冷对于长期生活于冬季酷寒地域的民族来说不足为惧,而对于那些由南至北的明朝军队来说就完全不同了。
如《明史》所载:“明年( 万历四十七年) 正月……号大兵四十七万,期三月二日会二道关并进。天大雪,兵不前,师期泄”;“官兵四面围之,地泥淖,且时际穷冬,风雪裂肤,士无固志。”在恶劣的天气面前,明朝军队的士气一落千丈。再加之军中瘟疫横行,侥幸活下来的士兵也不再有作战能力。
在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将过去五千年变化大致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巧合”的是每当气候进入寒冷期时,也是王朝更替频繁,灾荒频发的时期。
天冷了,灭亡个王朝取取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