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高考,我还是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

来源:网络

1

弹指一挥间,高考已十年。

10年前的那个夏天,蝉鸣蛙叫。

我收拾行囊,踏上火车,来到东南沿海城市的一所非重点大学读书,而我的发小毅然放弃了本省的一所211大学,选择复读。

他说:我不想将就,我不喜欢被调剂的新闻系,我不喜欢与文字打交道,我的志愿是金融专业,它离财富更近,那才是我的星辰大海。

当年,我实在没有复读的热情和勇气,当我将就地去读一所并不喜欢的学校和专业时,我明白,我青春的小鸟已经一去不回来。

第二年,他马失前蹄,仅考取了一所二本院校,同样被调剂,不过这次是英语专业。度过了意气消沉的四年后,他跨专业考取了上海一所211财经类院校的新闻学硕士。2年前,硕士毕业后获得了上海一家知名券商营销策划岗的offer,虽然不是投研部,但离他的梦想正越来越近。

他曾开玩笑对我说:你看看我,一个文科生,参加两次高考,还是没有考上金融专业,甚至本科毕业之后不得不曲线救国,考取了当年我曾不屑的被调剂的新闻专业硕士,还是活成了当年我讨厌的模样。

2

那你后悔吗?我曾问他。

他不假思索的说:不后悔,如果没有高考,如果没有当年挑灯夜战的努力,我今天怎么可能在上海挤进金融圈子,找到一份收入还算不错的工作,对于我们这样没有家世、没有背景的孩子来讲,高考真的很大程度上决定你是穿着蓝制服走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还是穿着职业西装,行走在陆家嘴的地铁里。

是的,我也不后悔。

我清楚地记得,从高二升入高三那会,学校还特地组织了一场高考动员大会,全体高三学生坐在操场上聆听一场关乎命运转折的宣讲。学校特地请来了我们学校历年毕业的被国内像北大、复旦这样的学校录取的学长学姐,分享他们当年的备考经历。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考大学虽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它会给你打开一扇窗,看到更大的世界,给你的人生多一种选择。

那个时候,我记得网上有一篇流传很广的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讲述了一个农家子弟经过18年的奋斗,才取得和大城市里的同龄人平起平坐的权利,曾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被这种力量鼓动着,我也希望通过高考,开拓一片新天地来。

3

如果没有高考,你会在哪里,从事着什么样的工作,过着什么样的人生?

1977年中断10年的高考重新恢复,这不仅仅是恢复了一场考试,恢复的更是公平和梦想,每个人通过高考都可能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碰撞,“高考改变命运”的说法正越来越多的遭到挑战。

几年前,就有媒体报道农村学生出现弃考现象,他们“弃考”的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的投资远高于其收益——接受高等教育需要花费的高昂学费和毕业以后极低的就业率,在农村学生中引发了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

但同时,另一份关于高考状元职业成就的调查显示,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平均水平明显高于非状元群体的平均水平。从职业分布和收入来看,高考状元就业的行业领域分布较为广泛;经济收入和职业地位较高,大多从事“高薪职业”,多属于各行业白领或金领阶层。

在今天,高考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即使通过,也不能保证一个人彻底改变命运,实现阶层的跨越,但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讲依然是一个相对公平,最给人希望的一条路。在高考激烈的竞争中形成的学习能力、坚持不懈精神;在大学中眼界的拓展,思维方式的改变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