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的心里,家乡南昌一直是一个没有气质、缺乏个性的城市。偶尔隔一两年回家看看,有些新的建设和建筑,也觉得象是旧衣服上的新补丁。想喜欢并欣赏它很难。但毕竟是我的家乡,亲情、友情都让你没有办法放下它。所以经常是这样:好久不见了想见它,见了又想赶紧离开。
多年前的夏天,第一次留学回国探亲,火车晚点了半个小时后,终于是到站了。我已经看见了兄弟姐妹和佝偻着背的母亲正一节节车厢地找过来,我看见了她,她却没看到我。着急也没办法,她耳朵还有点背。只能快速挤过行人去会她。一家人,包括20多岁的外甥都说我瘦了,而且起码瘦了20斤。看样子那次留学收获颇丰,连身材都变好了,虽然男人胖点无关紧要,自己仍然高兴越来越健康了。接下来的日子有些幸福得过了头,每天吃饱了睡,睡了再起来吃喝,又开始发福了,打回原形了,呵呵。
后来,在欧洲陆陆续续留学、打工近八年。最终决定回国也是因为亲情的牵盼:母亲老了,是时候回来生活在她身边了。只是因为生理和心理都需要过渡,于是选择了在气候上和欧洲比较接近的昆明。在国内昆明就算很“宜居”的城市了。不过一切要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在一所三本大学教书,让我发出了薪水低得令人发指的感叹。但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还是让我选择了留下。随着在昆明生活的日子的延续,生活越来越适应,“挣钱”的机会也多些了。不过越来越关注家乡的亲人、朋友和同学。聚会时同学们也会述说家乡的好,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氛围下,也会想:回家,也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加之每次和老娘通电话,她都会编许多有关南昌的美丽故事:教师待遇不错、家教工资很高……,虽然知道是故事,也促成了自己下决心回来照顾亲人。以前这个责任更多的是留给了哥哥姐姐,而我只负责“挣钱养家”(很惭愧,留学后,这个责任基本也就没有承担了)。
终于在去年(2016)的11月,婉拒了昆明某大学续教的合约,春节后一心一意回家了。其实内心是有准备的:换一个地方生活,虽然是家乡,我的工作又要从零开始,以前行业的人脉已经没有了;南昌的工作低也是很著名的。好友PAUL告诉我,给自己半年的时间吧,如果工资还是低得没法接受,就带着母亲去上海、深圳生活。一来可以有个相对高薪的工作,二来也可以尽孝。眼看着半年将近,我被现实打击得看不到“一线生机”,似乎要开始“另谋高就”了,却发现,要老人换一个地方生活似乎很难。南昌,这个她也曾经抱怨过半辈子的城市,于现在的她,却是故土难离。习惯了漂泊的我,只有在偶尔几次的去周边国家的旅行当中,才能“放飞”一下自己压抑的心情。
屈指一算,50岁离我也越来越近,放下不安分的小我,过老老实实、平平淡淡的小日子,说起来容易,却很难不纠结。我渴望的“自由”的自我,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了。我要不停地告诫自己:放下一些,才能得到一些。好吧,50的年纪我在家乡南昌过;60岁后,我去非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