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志强

那天爸妈想往老家的新房子搬点家具,一大早爸妈便召集我们兄弟三人去搬东西。三弟和妈去找车,问了一个要六百,三辆电三轮,管搬。我们嫌太贵。都是些老家具,值不了几个钱,要不是爸妈执意要搬,有些东西我们都不赞成再搬回去了。于是再找,后来又找了一辆大卡车,师傅人不错,要一百五。于是我们动手从五楼往下搬,楼道很窄,还有很多的杂物:废自行车、煤球、狗笼……一看不好搬,三弟又叫了一个朋友,我们四人搬了一上午才把东西搬到楼下,挥汗如雨。中午没顾得吃饭,又将东西运到了老家。搬下,放好。我累得腰酸背痛,手发麻。三弟说这算什么,我天天干活比这还要辛苦,说完他让我看了看他手上的茧子。我随口说,应该让晨羽、俊杰、品杰、晟杰,他们几个看看,给他们上一课。
说完我便有点后悔,这不是把三弟当反面教材了吗,自己就是很成功吗?脸红!不过三弟小时候真是有些不听话。
三弟从小顽劣,爬高上低,逃课打架,不爱学习和父母顶撞。初中没上完,就去上技校了。毕业后,还是不服管教,爸就送他去当兵锻炼了。当兵后还一心想回来,后来在亲戚朋友的劝说下,才在部队稳定下来。几年后,人有了不小的变化,后来看到人家考军校,才对我们说:唉,谁叫咱没文化呢?——他有些后悔了。
前两年,三弟复原回来,虽带来些复员费,但面对高额的房价,那些钱也就算不上什么了。当时有机会继续留在部队,可他不肯,说迟早得回来。于是就回来了。部队一万多的工资,现在三四千也难挣,又不能一直在家呆,他就去找了个出力的活——给人家安装电缆。他最近瘦了好多。
我私下问他后悔吗?他说后悔有啥用?是呀,后悔没用,可当时为什么就不明白呢,就好像现在我们的孩子和学生们,他们为什么不明白父母和老师的苦心呢。
我们总是苦口婆心的给他们将人生的道理,可他们根本体会不到。我们往往除了吼叫、打骂,别无他法。看着孩子犯自己曾经犯的错误,看孩子们一步步走向另一个方向,我们束手无策,痛苦万分。
如何才能让孩子们认识这个世界,体会父母的不易,体会生活的不易呢?我们又该如何和孩子们说呢?
网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君高中时沉迷网络,时常半夜翻墙出校上网。一日他照例翻墙,翻到一半即拔足狂奔而归,面色古怪,问之不语。从此认真读书,不再上网,学校盛传他见鬼了。后来他考上名校,昔日同学问及此事,他沉默良久说,那天父亲来送生活费,舍不得住旅馆,在墙下坐了一夜。
有没有被这个父亲感动到?可是假如这个父亲的艰辛,没有被调皮捣蛋的儿子意外发现,儿子会洗心革面、改邪归正吗?这个父亲是幸运的,但不是每个父亲都有机会在墙下住一夜,让自己的孩子痛改前非。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想要让孩子明白这些人生的道理,必须首先要了解孩子们认识世界、感悟人生的途径有哪些。我查了一些资源,发些有些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
有人说是五官,有道理,所有的人都是通过五官来感知世界的。
有人说:“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自感觉。”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成人往这个瓶子里灌东西。
比如,我们要让孩子们认识苹果和辣椒。我们指着图片对孩子们说,这是苹果很甜,这是辣椒很辣,而不让孩子们去尝尝它们的真正味道。那孩子们认识的苹果和辣椒只是知识,与生活无关。我们只有让孩子们去尝尝苹果和辣椒的味道,让词语捕捉住了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感觉。使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感觉变成为明晰的属他的对象,才能形成了他的智力,才能形成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所有的认知都是和体验联系在一起。当然好的事物可以多多体验,丰富认知。而坏的体验只能浅尝辄止。只能让孩子们举一反三。比如对火的恐惧,只要一次小小的不太危险的经历,孩子们就会对火有了恐惧感,不会再去轻易碰触。所以才会有人说:“如果可以,我宁愿孩子在我身边把所有的错误全犯一遍。”

我们不要一味的说教,别忘了,孩子认识世界有五官,而不仅仅是听觉,还有触觉、视觉、味觉、嗅觉。让孩子们多独立的去体验这个世界和社会。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当然我们还要引导,有人说: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你的孩子就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我们这方面做得不错:每天老师都在课堂上引导,他们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和对世界的认知传输给孩子们。回到家,家长也在引导,恨不得把自己多年来的人生经验掏心掏肺地讲给给孩子。但是请记住这些认知都是大人们的,什么时候孩子们形成了自己独特而正确的认知后,我们的教育才算是开始成功了。
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们明白任何爱都是有代价的,父母的爱虽然无私,但不廉价!我们应该大胆地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生活的不易。孩子们犯错了,我们要庆幸不是长大后,孩子们吃苦了,我们要庆幸他们还没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