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很少看游记类的书,特别还是有历史目的的徒步游记。初看书名时我以为会是一本详细介绍元上都和大都的历史类教科书,以至于在看到作者开篇做序时十分的诧异。
《从大都到上都》是一本一边能看到历史,一边又能看到风景的书。基于作者对元代历史的深入研究,徒歨沿途,现代和历史交替呈现在读者眼前,有现代公路上的喧嚣车流,也有元朝皇帝北上,随行大臣们留下的诗篇。作者像是一位导游,一路上不仅要介绍沿途的风景,还一并讲述几百年来蒙汉两族在这两都之间的人文政治。
元代在中国历史上的时间一共存续了98年。之前对元代没有过多的了解,看完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每个元朝皇帝每年都会像候鸟一样迁徙于大都和上都之间,其原因多是像清朝之避暑山庄——解暑之用。古代皇帝所走的路即便是皇上不出行,也是不允许老百姓行走的,皇帝走的称为辇路,老百姓走的称为驿道。那些学士们以随驾为荣,留下的诗句也多是沿途的美景。这些诗句也成为了作者考据行程的重要依据。
之前看过的《一个人的朝圣》也是讲了一个人的徒步之旅,和这一本的相通之处,是两个作者都将行走本身更纯粹的描述给读者,没有思想意识非的主观要求,只是身体感观上对行走本身的生理反应。一切自然不勉强。看书的过程,自己突然相起十多年前与几个朋友结伴去云南的那次旅行,虽然不是徒步前行,十几天中,坐车绕行在高黎贡山脉之中,一起陪同随行的林业局老师
也给我们讲了一路历史人文,是在日后的旅行中都不再有过的体验。现在细想,每一天的行程都依然清晰,似乎还能看到自己在小黑山护林所的篝火旁,一边闻着烤土豆的香气一边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记下一天有趣的行程。那一年也正是四月底的这个季节。
《从大都到上都》作者和随行的伙伴都几乎是对历史有研究的学者,可想而知,旅途上的所见要比我们这些一般只是去看看花花草草的人要有趣的多,对每一处地标或是一个废弃的土台都能讲述出背后不一般的故事,如果旅行中有这样的伙伴简直是一次行走的历史现场教学课堂。
我们常引在嘴边的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基于现代便捷的交通,人们更多的把"行万里路"当作了自己旅行的旨要。而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圣人"不出户而知天下",又言我们一般人"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读完《大都》,自己更觉"读万卷书"是行的前提。若是没了这个前提,行十万里路又和一脚夫有什么差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