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问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今天学习扇形统计图的应用。这部分内容,学生 都认为很简单,仿佛自己不用学就会。其实在讲扇形统计图的认识时,就有很多学生表现出对这部分内容的不屑一顾,感觉没有什么可学的。因此,对于根据统计图解决问题,我在思考:课堂上,如果仍然是教师出题 让学生来完成的话,必然会显得死气沉沉,学生毫无积极性,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于是,在上课时,我出示了一个表示我国在奥运会上获得奖牌的统计图,并提出问题:如果想要求出金牌有多少枚?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学生自然能想到:奖牌的总数这一信息 ,于是让学生自主列式,并讲一下这样列式的道理;
然后追问:还可以知道哪些信息,也能求出金牌的数量呢?
有学生就想到可以知道金牌和银牌的数量
师:银牌和铜牌都要知道吗?
生 :知道一个就行。
师:说一说该怎么算呢?
师:如果不知道银牌的数量,还可以通过哪些信息来求出金牌的数量呢?
生:银牌和铜牌一共的数量。
教师给出一共的数量,学生说解题思路,并列式
师:此时这个一共的数量是表示这个扇形统计图中的部分还是整体?
生:部分
生:还可以根据银牌与铜牌的差求金牌的数量。
师:你觉得银牌和铜牌的差可以是几枚?
生:7枚、14枚……
生:只要生7的倍数即可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图中两种奖牌的分率差是7%,所以数量是7的倍数才能算出整数的结果。
整个过程,学生参与度很高,学习效率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当学生从做题者变为供题者,不仅仅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他们在选题、编题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他们不仅要从出题者的身份去思考要提供什么条件,而这个思考的过程不正是解决问题中分析问题的过程吗?而且在编题的过程中,他们还要思考题目中的数据是否合适,其实也就等于在脑海中已经把题目做了一遍了,在脑中进行无纸笔的计算和思考,其思维的灵活性远比用纸笔上完成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