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小姐打电话过来和我说了一个很奇葩的想法:“我觉得我从小都是在被爱包围的环境下长大的,没吃过什么苦,我想换一个工作,去做销售,让自己去经历一些挫折和困难。”
听到这句话后,我瞬间感觉自己的世界观被重新刷新了一遍。我说:“你是想找虐还是咋的?”
A小姐立即说到:“我就是想找虐呢。我觉得这些年,没吃过苦、经历得太少了,感觉自己还不够优秀,想去多一些经历。”
我理清了一下思路,停了三秒后,抛出一句话:“为啥优秀是建立在苦难的基础之上?难道吃了很多苦的人就一定很优秀吗?”
A姑娘思考了片刻说道:“可苦难是人生的财富啊,我想早点去积累。趁年轻,多去经历。”
最后,我说了这样的一句话结束了这通电话:“姑娘,你以为你经历的苦难就是财富吗?我们的祖辈们一生经历了多少苦难啊,可他们真的很优秀、很成功吗?”
在A姑娘的朋友圈中,大多是那些充满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朋友。很多朋友从小经历了很多磨难,因此比同龄的她显得更为成熟、稳定、深谙世事。而A姑娘也因此建构起了一个“苦难的哲学观”。她对自己一路以来的安稳充满了不安感,甚至是罪恶感。她想去经历一些生活的挫折、磨难,无非是想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更加沉稳罢了。否则,谁没事愿意去吃苦遭罪呢。
但,苦难真的就是财富吗?
在传统的认知模式中,苦难就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我们也被“吃亏是福”的理念教导长大的。
什么“人只有战胜苦难,才能获得新生”,什么“人,是从苦难中滋长起来的”……这些充满激情的宣言,曾鼓舞我们一代代的人前赴后继,将生活的苦难当做寻常小事。
的确,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必将遭受苦难,这种“苦难的哲学观”的确也能给我们带来前进的动力、给人活下去的希望。但经历过苦难后就会变得更加优秀吗?
请看看,我们扎根在黄土地上的祖辈们,他们曾经沧海,挣扎在生与死之间;他们走过了风雨飘摇的岁月,苦难将他们的生命打磨得平滑至极,他们只觉得:活着便好。他们一生经历的苦难是那么深刻,但真正能从土地中变得优秀的,又有多少人呢?
请看看,我们城市中的每一个农民工,他们的一生何尝又不是艰辛而苦难的一生,他们盖了一座座的大厦、修了一条条的公路,但这个城市又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呢?他们的子女还是得回老家上学,他们住的还是一间间毛坯房。有几个农民工变得优秀呢?
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而言,苦难不是财富,苦难就是劫难,苦难也不会让他们变得多么优秀。
琴棋书画诗酒花,终究是人生的理想模式,我们终究会在苦难中且行且歌。而我们一生的财富,不是苦难,是对于苦难的反思与总结。
每一次的挫折与伤害,若不曾痛定思痛,那些苦难终究只是我们年少时的一份经历,而不是我们一生都可以珍藏的财富。
每一次的打击与拒绝,若不曾反思总结,最终我们只是习惯了被打击、被拒绝,而无法找到绝地反击的破解之道。
曾经的校园时代,我们总能看到那些特别努力、特别勤奋的学生,但每次的考试结果都不尽人意。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学会从一次次失败的学习经历中进行反思与总结。他们只知道自己错了,而不知反思原因与对策。
苦难不是人生的财富,优秀也不是只建立在苦难的基础上。若想优秀,至少你要符合以下几点:
1、系统而稳固的知识体系
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是发展的基础。知识体系不完善,实践与理论的互相印证无法有效结合。你连支撑自己发展的行业知识都不系统,你如何统筹全局?那么,如何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1)培训学习
(2)主题阅读
(3)归纳总结
2、快速学习的能力
快速学习的能力是决定我们是否能尽快脱颖而出的关键。当你和别人学习同一样东西,你花的时间更少,你的效率就越高,你就能更快地脱颖而出。那么,如何培养自己快速学习的能力呢?
(1)良好的学习策略
(2)有效的时间管理
(3)海量的阅读积淀
3、勤奋与毅力
勤奋与毅力,毋庸多言,每个优秀的人必备的素质。而我们大多数人都还没努力到拼智商的层次。至于如何培养?那你首先从坚持早起开始吧。
4、开阔的思维和宽广的格局
思维和格局决定出路。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如果思维不对,肯定得不到好的结果。而格局不广,很难走远。其实思维和格局的培养无外乎那三句话:
(1)读万卷书
(2)行万里路
(3)阅人无数
苦难不是人生的财富,更不是使我们变得优秀的根本原因。别以为你吃了很多苦就应该更优秀,更别以为没吃过苦就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