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6

摘录


三十而立,孔子说的,很多人也跟着说。孔子是说他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考虑到孔子活了70多岁,这应该是他晚年的话,在人生的末尾回顾自己的一生,将自己的人生划分了几个阶段。

这是夫子自道,他自己是这么成长的。孔子没告诉别人,你要三十而立,也没有从普遍意义上说一个人就应该三十而立。

孔子在“三十而立”这句话中,与“立”并列的词还有:志于学、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说的都是内心的问题,比如志向、哲学,怎么今天就解释成到了30岁说的就是物质条件了呢?从这个思路反推,这个“三十而立”就不应该是成家立业的意思。从上下文的一致性看,这个“立”是在说人生志向之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三观”之立,孔子个人的学说和思想之立。


感悟:

孔子三十而立的前提是,十有五而志于学。从十五岁就明确知道已经要干什么,立志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做什么事,然后为之而努力。


所以到了三十岁应该说是一个转折点。跟你二十几岁的时候对世界的看法变得有些不同。人到三十,或许才会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吧。


然而对于我们现代的大部分人来说,到三十岁都还在混混沌沌,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适合什么,向往什么样的人生。


现代社会大大地把三十而立曲解了,太重视物质,就忽视了内心精神世界其实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谁也无法去复制别人的一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