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大教堂 影像记录34
2023年7月11日,参观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在圣彼得大教堂,建筑和雕塑上的最重要的艺术贡献来自米开朗琪罗和贝尔尼尼。这个雕塑《圣殇》是米开朗基罗24岁时的杰作,也是他唯一件有签名的作品。雕塑下就是圣彼得的墓。
一、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又译为梵蒂冈圣伯铎大殿,是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于西元326年落成。圣彼得大教堂是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与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是全世界第一大教堂。





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教堂,并于1506年破土动工。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
1.建筑历史
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26-333年在圣伯多禄墓地上修建的,称老圣伯多禄大教堂,于西元326年落成。呈罗马式建筑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属世界最大的教堂。多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的壁画、雕塑艺术。两千年前的简单墓地,四百年后修建了一座长方形会堂,后来毁于战乱,1000年后尼古拉五世颁发重建命令,之后就是长达120年的重建,先后由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主持设计施工,布拉曼特来了,米开朗琪罗来了,德拉·波尔塔来了,卡洛·马泰尔也来了。1626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落成,一脸肃穆的教宗乌尔班八世主持落成典礼。
圣伯多禄大教堂正前的露天广场就是闻名世界的圣伯多禄广场,建于1667年,主持设计施工的是一位那不勒斯人,他的手笔赋予了广场上排成四行的284根托斯卡拉式柱子永恒的生命,柱子上方那美妙绝伦的圣者塑像400年来一直诉说着当年这个才华横溢的建筑天才的名字:贝尔尼尼--巴洛克艺术之父。

2.圣伯多禄就是圣彼得
伯多禄是耶稣的12个门徒之一,也是耶稣最亲密和忠诚的门徒。原名叫西满,跟随耶稣后耶稣给他起名叫伯多禄。据说圣伯多禄就埋在这座教堂内,1940年梵蒂冈的发掘者声称,他们在圣坛下发现了伯多禄的遗骨。伯多禄确认为其教堂的第一任首领和罗马第一任大主教。他的纪念日是6月29日。在伯多禄大教堂内有圣伯多禄的铜制雕像。

3.伯多禄墓地
公元前1世纪在耶稣被钉在十字架后,它被记录在圣经《使徒行传-他的十二门徒之一》,西满被称为圣伯多禄,来自加利利的一个渔夫,在耶稣的信徒中占据领导地位,对基督教堂的成立影响重大。伯多禄的名字在拉丁语中是“peturs”,在希腊语中是“petros”的意思,源于在希腊中“petors”是“磐石”的意思。

有一个悠久的说法,在公元64年罗马皇帝尼禄的统治时期伯多禄传教到罗马并且殉难在此地。他的死亡是随着罗马大火后的许多基督教徒之一的殉难。由于伯多禄的请求,他被钉在十字架上头朝下,因为他认为自己不配和耶稣以同样的方式死。十字架在尼禄古埃及方尖碑附近。方尖碑伫立着圣伯多禄广场并被誉为彼得死亡的见证。这是古罗马几个方尖碑之一。
伯多禄的遗体被埋葬在广场外,埋葬在从广场在梵蒂冈上坡通过科妮莉亚少于150米的地方。科妮莉亚是一条由东到西沿着广场的北墙和覆盖着教堂和广场南部部分地区的一条路,伯多禄的坟墓最初是一个简单标记着的红色岩石,象征他的名字。一些年后一个神社建立在这里。将近300年后,老圣伯多禄教堂建于这里。
1939年,10年的考古研究开始了,在教堂的地窖下,自9世纪以就无法通过。这个地区被梵蒂冈城覆盖着,在广场被建之前曾经几年是一个公墓。它是一个大量处决的坟场并且包含着许多基督教徒的葬礼。或许是因为埋葬在这后多年,许多基督教徒选择埋葬在他的附近。发掘显示在不同水平下不同时期的神殿遗迹,从克莱门特八世到卡里克斯特二世和格里高利,建立的一个小型建筑物包含着黄金装饰的交叉组织和珍贵的骨螺紫色的骨头碎片。虽然还不确定那骨头是彼得的,但罕见的法衣显示出对埋葬的重视。1950年12月23日,在圣诞节前向世界无线电广播,教宗庇护十二世宣布发现了圣伯多禄墓。
4.老伯多禄教堂
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于西元326-333年在圣伯多禄墓地上修建的,称老圣伯多禄大教堂,于西元326年落成,为巴西利卡式建筑。16世纪,教宗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伯多禄大教堂,并于1506年破土动工。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相继主持过设计和施工,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称新圣伯多禄大教堂。1870年以来的重要宗教仪式均在此举行。为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属世界最大的教堂。
教堂以圣伯多禄为名,他是耶稣的门徒之长圣伯多禄,伯多禄的名字就是耶稣所起,含义是"磐石",意思是他将成为教会的基石。耶稣升天后,伯多禄以耶稣继承人的身份传道,公元64年,他在罗马被尼禄皇帝杀害。彼得殉教后被后人尊为首任教皇,而之后的天主教皇都作为圣伯多禄的继承人,被看成基督在世的代表。
5.建筑规模
圣伯多禄大教堂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总面积2.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45.4米,长约211米,最多可容纳近6万人同时祈祷,只不过必须衣冠整齐并通过安检才可以进入教堂。
6.建筑风格
圣伯多禄大教堂的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古典主义形式,主要特征是罗马式的圆顶穹窿和希腊式的石柱式及平的过梁相结合。
圣伯多禄大教堂是一座长方形的教堂,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拉丁十字架的结构,造型是非常传统而神圣的,这同时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教堂内部金碧辉煌,光线幽暗,神秘莫测,用大理石砌筑而成,里面的所有画像都是用不同颜色大理石拼接成图,工程十分浩大,不允许使用三脚架和闪光灯拍摄。
7.建筑结构
进门口的右边走廊里,有米开朗基罗23岁时的作品《伯多禄》。只能隔着玻璃欣赏,但是仍然能打动任何人的心。
前面的第三礼拜堂CappelladelSacramento里有贝尔尼尼所建的祭坛,左侧以及与第二、第三礼拜堂相对的墙面上有波莱渥罗为伊诺欠兹奥八世建造的青铜纪念碑。
登上圆顶的入口在面向教堂外侧的正面时的右手边。尽管有电梯,要到屋顶庭园还必须要登330级台阶。从屋顶眺望圣伯多禄广场的夕阳是最美的。
中央的圆顶是由米开朗基罗设计的,两重结构,内部很明亮。圆顶下是教皇的祭坛,用贝尔尼尼创作的青铜华盖覆盖着。那扭曲的粗圆柱似的独特形状很引人注目。下面的礼拜堂里有圣伯多禄墓。墓前跪着的是由新古典主义雕刻家卡诺巴作的教皇庀奥六世像。里面上部有彩色玻璃作的鸽子,下面装饰着贝尼尼作的巨大的“圣伯多禄的椅子”,面前的左边有珍宝馆的入口,那些豪华的圣器皿类显示着梵蒂冈的力量。
8.外观设计
教堂前面是能容纳30万人的圣彼得广场,广场长340米、宽240米,被两个半圆形的长廊环绕,每个长廊由284根高大的圆石柱支撑着长廊的顶,顶上有142个教会史上有名的圣男圣女的雕像,雕像人物神采各异、栩栩如生。广场中间耸立着一座41米高的埃及方尖碑,是1856年竖起的,它是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的。方尖碑两旁各有一座美丽的喷泉,涓涓的清泉象征着上帝赋予教徒的生命之水。所有走进圣彼得广场的人无不为这宏大的场面而感慨。
圣彼得大教堂门前左边树立着圣彼得高大的雕像,他神情自若、面带微笑, 右手握着两把耶稣送给他的通向天堂的金钥匙,左手拿着一卷耶稣给他的圣旨。他头上的缕缕卷发、脸上的根根皱纹、下巴上的撮撮胡须和身上的层层长袍无一不被雕琢得细腻、逼真。如果把脸和头发涂上真实的颜色,一定会被当作真人。彼得是耶稣的12个门徒中的第一个,耶稣回天国前把金钥匙交给了他,彼得成为了天主教的首领,他来到罗马传教,后来,罗马的皇帝为了嫁祸天主教,放火烧了罗马城,然后归罪于天主教,并处死了彼得。圣彼得大教堂就是为纪念彼得而修建的。教堂门前的右边竖立着另一座高大精美的雕像,据说那是耶稣的另一重要使徒:保罗。而他曾是在耶稣回天国之后,逼迫基督徒的罪魁之一,后来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被耶稣用光芒罩住并与之对话,从而得以认识耶稣,知晓耶稣原来是真神。从一个祸害基督教的人转变为基督教最重要的使徒,保罗是基督教除耶稣基督之外最重要的传道者。
大教堂的外观宏伟壮丽,正面宽115米,高45米,以中线为轴两边对称,8根圆柱对称立在中间,4根方柱排在两侧,柱间有5扇大门,2层楼上有3个阳台,中间的一个叫祝福阳台,平日里阳台的门关着,重大的宗教节日时教皇会在祝福阳台上露面,为前来的教徒祝福。教堂的平顶上正中间站立着耶稣的雕像,两边是他的12个门徒的雕像一字排开,高大的圆顶上有很多精美的装饰。
大教堂左边的大门有皇家卫队守卫,皇家卫队就是梵蒂冈国家的军队。卫士们个个高大魁梧,他们身穿红黄蓝三色条纹的古代骑士服装,手握长戟,威风凛凛。他们都是瑞士人,据说在16世纪初教皇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进攻,为了保卫教皇,100多个瑞士卫兵战死在教堂外,当时的教皇非常感动,于是决定世世代代雇佣瑞士卫兵保卫教堂。



9.内部结构
走进大教堂先经过一个走廊,走廊里带浅色花纹的白色大理石柱子上雕有精美的花纹,从左到右长长的走廊的拱顶上有很多人物雕像,整个黄褐色的顶面布满立体花纹和图案。再通过一道门,才进入教堂的大殿堂,殿堂之宏伟令所有的参观者惊叹,殿堂长186米,总面积15000平方米,能容纳6万人。高大的石柱和墙壁、拱形的殿顶、到处是色彩艳丽的图案、栩栩如生的塑像、精美细致的浮雕,彩色大理石铺成的地面光亮照人。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长方形的教堂,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十字架的结构,造型是非常传统而神圣的,这同时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教堂最早是建於西元324年,原始的构想只是一座小会堂,建於圣彼得墓穴的正上方,在15世纪时开始改建,其中历经不少位顶尖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参与修改,终於在1626年完成了的模样。圣彼得教堂不仅是一座富丽堂皇值得参观的建筑圣殿,它所拥有多达百件的艺术瑰宝,更被视为无价的资产。参观这座教堂的几个重要特色一定要把握,因其占地广阔,进入之后会不知从何看起。

教堂内部装饰华丽,华丽到令人惶恐不安,令人窒息。我们见到的教堂中央著名大拱形屋顶是米开朗基罗的杰作,双重构造,外暗内明。对于这个大圆顶,曾有过百年的波折,最先是布拉曼特于1506年设计,1514年他去世后拉斐尔接替了他。六年后,拉斐尔也去世了,教会对教堂顶部借鉴哥德式的设计,强调黑暗与光明的对比,采用了玫瑰花窗,于是出于对教堂入口处的光线对比效应的考虑,圆顶被取消。后来米开朗基罗在71岁高龄时接替了这项工作,以“对上帝、对圣母、对圣彼得的爱”的名义,恢复了圆顶。圆顶廊檐上有十一个雕像,耶稣基督的雕像位于中间,廊檐两侧各有一座钟,右边的是格林威治时间,左边的是罗马时间。

整个殿堂的内部呈十字架的形状,在十字架交叉点处是教堂的中心,中心点的地下是圣彼得的陵墓,地上是教皇的祭坛,祭坛上方是金碧辉煌的华盖,华盖的上方是教堂顶部的圆穹,其直径42米,离地面120米,圆穹的周围及整个殿堂的顶部布满美丽的图案和浮雕。一束阳光从圆穹照进殿堂,给肃穆、幽暗的教堂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那圆穹仿佛是通向天堂的大门。
大殿内有很多巨大的雕像和浮雕,大殿的左右两边是一个接一个的小的殿堂,每个小殿内都装饰着壁画、浮雕和雕像,最著名的是米开朗琪罗的圣母哀痛雕像和一座圣彼得的青铜塑像。
二、圣彼得
圣伯多禄(公元1年—68年),希伯来语意为磐石。是耶稣的大弟子,也是耶稣最喜爱的得意门生,为基督教早期领袖,公元68年,受到罗马皇帝尼禄的迫害,被倒钉上了十字架而殉道。
耶稣曾在被捕之前预言,彼得会在鸡啼以前连续三次不肯承认认识他。结果,他在耶稣被审讯时因为害怕,果然三次不肯承认与耶稣的关系。为此,彼得一直都很后悔。所以后来当他在罗马殉道之时,他对行刑者要求把自己倒过来挂在十字架上,因为他自觉与耶稣不配。而在耶稣复活以后,作为对他三次不肯相认的响应,亦曾三次要求彼得喂养他的羊(信徒),并且预言将来他会殉道。
彼得殉道之后,被葬在罗马城的地下墓室里。他的墓室刚好位于今日梵蒂冈小教堂的圣坛底下。由于他的墓室按照罗马人习惯绘有死者的容貌,所以他的形像千百年来在很多艺术作品中都差别不大。
《新约圣经》中有两封书信(伯多禄前书/彼得前书和伯多禄后书/彼得后书)为其所写。其瞻礼日为每年6月29日,与圣保禄/圣保罗瞻礼联合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