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与母亲闲聊,谈得兴起,母亲翻出族谱,一一对应地给我讲她父辈以及祖辈的故事,于是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一副族人迁徙图。
我父亲的家族,应该就是本地土著,往上数三代都是普普通通的贫下中农,所以也不太可能有族谱这样的东西。但是我母亲这边的家族,却是从乾隆年间从湖南澧县迁徙到松滋,最后落户到我们现在所在的五峰,于现在的村子周边几经盘亘,最终落户在这个四面环山、不通人烟的地方,之后有了我外公,有了我母亲,以及三代单传的我,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
家里的族谱总共有三本,一本是手写而成,语焉不详,破破烂烂,另外一本编于民国三十一年,也就是1942年,编著者名李远德,按照派行,应该是我太公一辈,问到母亲,母亲说毫无印象,应该是太公的堂兄弟。最近一本,是我外公他们一辈所编,所以他们的名字,我母亲的名字都在族谱里。
让我震惊的是,他的文笔流畅,并且在思想上对女性的尊重,即使是在民国那个时代,也可以说很超前了。
很多人撰写族谱不写家庭中女性的名字,因为都属于外嫁,于是他在族谱中写道,“殊属可叹!”
他写道:“我姓本李耳之后,汉唐而下,代不乏人,然世远无稽,若广拾以为家乘(家谱),光是粉饰前人以诬将来者也……”于是追根溯源,上溯到最早的派行“祖德永远昌”,上溯到有据可查的祖先一世祖。
乾隆中叶,一世祖的长子泰富公,由湖南澧州(我查了一下,应为现在的常德澧县),迁徙到湖南湖北交界处的湖北松滋,其中一房又迁徙到离我太公的老宅不远的大坡垴,最终几经周折,我太公一代来到我们现在住的这个村落,靠着酿酒卖,打猎,成为我们当地的大户。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村里的老人说过我太公的英勇事迹,那时山里野牲口多,我太公一杆铳,几条赶仗狗,把来村里偷猪的老虎打死,说是被打死的老虎头上还有“天王”二字,传得神乎其神,我也多有怀疑,倒是我妈说,太公晚上煮酒,白天背着一二百斤的酒到镇上去卖,却是真有其事,可见确实是个壮汉。
让我尤其觉得奇怪的是,虽然谋生手段与普通农户无异,李氏家族却一直都有半耕半读的习俗,我在家里看到过我太公读过的诗经,可见不只是一个莽夫。之后我太公又煮酒让我爷爷、幺爷爷读书,我爷爷读十八年长学,在我们村里德高望重,可以算是诗书之家。
那李氏家族为什么会从湖南澧县,一路北上,到了松滋之后又继续往深山迁徙,直到到了现在的这个可以说是连打仗都打不到的地方(贺龙领兵也只是从山上经过过),才算真正扎根,这就是为了什么?我的祖先们,他们是在躲避什么吗?
可惜写这个族谱的先辈,离迁徙的那一代人已经很远,显然也跟我一样,并不知道我们祖先的用意,我翻遍整个族谱,也没有找到个中缘由。
而我的这些祖先们,似乎很享受这种籍籍无名。恐怕我翻遍整个地方志,也找不到任何关于他们的蛛丝马迹。
我感觉我好像是拿到了一个我祖先画出来的藏宝图,似乎给了我一些线索,但是又没头没尾。这让我今天似乎是很难睡着了,谁让我是一个特别擅长臆想的空想狂魔呢?
我的祖先,可能曾位极人臣,后来为了躲避战乱,隐姓埋名,或者得罪了哪个皇帝,于是远走高飞,潜逃归隐,诗书传家,半耕半读……
我可能是电视剧看多了吧,但是正是因为是真实的探宝游戏,才更有意味啊。明天,继续探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