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麻城孝感乡
分类: 方志.家谱
麻城孝感乡与湖广填川
我国古代有八大移民圣地,湖北“麻城孝感乡”移民的时间长、数量大,范围广,在中国移民史中影响最大。麻城孝感乡是川、渝以及陕南、贵州遵义千百万人寻根问祖的圣地。
一、麻城孝感乡现象
走进四川、重庆,提起“湖广填川”和“麻城孝感乡”,几乎无人不晓。问起他们的祖籍,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湖北麻城孝感乡”。查阅川渝地方史志,有许多麻城孝感乡人迁川的记载,如民国《南溪县志》:“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县孝感乡。” 民国《荣县志》记载“明太祖洪武二年,蜀人楚籍者,动称是年由麻城孝感乡入川,人人言然。” 民国《泸县志》:“自外省移实者,十之六七为湖广籍(麻城县孝感乡)”。咸丰《云阳县志》、民国《简阳县志》、民国《资中县志》、民国《荣县志》及《南川县志》、《成都府志》等都有类似记载。翻阅民间族谱,有更多麻城孝感乡人迁川的详细记载,如忠县新修《叶氏宗族谱》:“明洪武二年,叶端祥之子叶根一偕弟根二,同丁、陈、王、潘、肖、张、毛、莫九姓一道,从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干堰铜鼓滩入川落迹(籍)忠县。”内江《周氏族谱》:“洪武出治,我圣祖仁皇帝遂下诏旨令湖广黃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填实四川。我祖奉命襁负其子,入川于红合乡落业。” 隆昌《刘氏族谱》:“吾家起自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明初入蜀。” 仁寿《李氏族谱》、泸州《王氏族谱》、光绪资中《徐氏族谱》、江津《幸氏族谱》、光绪《李元仁墓碑》等等都有先祖由麻城孝感乡入川的记载。有的族谱还记载具体的地名,如高坎堰、李家坝、鹅掌大丘、鹅笼岗、洗脚河棘子坝、马桑坪、四方水井、灯塔铺、鸭石坝、沙子场郭家嘴几子湾、复阳村、青山、长岭岗等等。研究四川区域史、出版过几本移民专著的四川大学孙晓芬教授,把这种众多四川人认可自己源于麻城孝感乡的现象,称为四川移民祖籍的“麻城孝感乡现象”。
我从哪里来,故乡今何在?这是萦绕在川渝千百万麻城移民后裔心头的寻根情结。然而,现在湖北省麻城市的地图上找不到孝感乡,很多家族的族谱毁于战乱或文革“破四旧”那场大火,谁能帮助人们解开心中的“千千结”?
为了破解“麻城孝感乡现象”,四川大学、复旦大学、成都师范大学、四川省社科院、重庆市、麻城市等单位做了大量的工作,葛剑雄、曹树基、胡昭曦、孙晓芬、陈世松、凌礼潮等专家学者对四川、重庆、湖北、麻城地方史志、移民族谱、移民地名和语言风俗等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到麻城等地实地查访,初步揭开了这段尘封的历史。
二、当年的麻城孝感乡
麻城市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中段南麓,版图面积3747平方公里,人口117万。京九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大广高速公路、武合高速公路、106国道贯穿全境。天河国际机场、阳逻深水码头距市区均只有80公里,将成为湖北省第三大交通枢纽。投资50多亿元的湖北大别山电厂一期60万千瓦*2发电机组,2008年4月建成发电;二期计划投资60亿元,建成100万千瓦*2发电机组。麻城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
麻城历史悠久。七千多年前即已开发,春秋为楚地,名柏举,因吴、楚在此大战(柏举之战)而名垂青史。秦属南郡,汉为西陵。后赵大将麻秋筑城以守,始有麻城之名。曾设西陵县、阳城县、亭州。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正式命名麻城县,属黄州府,唐宋以后历代相袭至今。1986年撤县设市。
麻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尊师重教,麻城一中是全省闻名的重点中学。麻城有许多人是江西移民的后裔,很多族谱记载来自江西南昌筷子巷。
汉代,孝感乡因”同里赵氏至孝”而得名。宋代,有麻城孝感乡的记载。明初麻城分四乡,即太平、仙居、亭川、孝感乡,共一百三十里(110户为一里)。明成化八年(1472年),因“户口消耗”撤销孝感乡,并入仙居乡,全县共九十四里。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设置黄安县(今红安县),从太平、仙居二乡共划出二十里入黄安,原孝感乡的小部分划入黄安。
明初麻城四乡乡界呈十字形,孝感乡在西南部,基本上位于举水冲积平原上,土地肥沃,水陆交通便利。其范围当包括现在的南湖街道办事处、古楼街道办事处南部、龙池桥街道办事处南部、中馆驿镇、宋埠镇、歧亭镇、白果镇、铁门岗乡、顺河集镇南部,以及今红安县的倒水河以东、叶河乡以南部分。版图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明初麻城全境约为4500平方公里)。
孝感乡乡都(即乡公所)设在县城东南七里处的磨子场,就是现在的鼓楼街道办事处沈家庄。孝感乡撤销后,知县陈兴几次上书“乞其旧”,未获批准,就在乡都门外立了一块“乡都碑”,上刻“邑东南七里磨子场大明湖广布政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都旧址皇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末秋邑侯陈兴谨识”。乡都旁原有一处磨坊,几次发生火灾,只存石碑、石磨和米碾。老人言有九盘大石磨,如今只剩三盘。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地修建一座小水库,把“乡都碑”挖去当石料用了。
明洪武移民时,“迁诏”到县署,麻城县衙迁到孝感乡都磨子场。明洪武十年,升乡都为散州,统辖七县移民迁川事务,办理江西移民的接收、安置和迁出事务,还办理麻城移民迁往孝感、随州等地的过籍事务。移民任务完成后,撤销散州,恢复旧制。
遥想当年,这小小的磨子场,冠盖如云,差役奔忙,移民塞道,一片繁忙的景象。
三、麻城孝感乡移民四川
早在北宋年间,就有麻城县孝感乡人迁川的记载。自元朝末年至清中期约四百年间,麻城人口大量迁川。除官府组织移民外,还有随军入川后定居、避难和投亲的自发迁居、经商到四川后定居、在四川当官后定居等多种情况。规模较大的移民有四次。
1、元末避乱入蜀和明玉珍红巾军入川。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麻城铁匠邹普胜、江西宜春县和尚彭莹玉等人在麻城、罗田发动红巾军起义,邹、彭推举罗田布贩徐寿辉为首领,史书称为南方红巾军或西系天完红巾军。徐寿辉称帝后封邹普胜为太师。
当时,麻城是“天完红巾军”活动的中心,也是征集兵源、粮草的基地。一些当地人为了躲避战乱,纷纷离家出走,逃亡到四川。于是,这就出现了文献上所谓的“避地入蜀”、“避乱入蜀”、“避兵入蜀”的情况。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湖北红巾军发生分裂。此时,红巾军元帅明玉珍正率十余万将士入川。听说这一消息,明玉珍在重庆自立为帝,建立了大夏政权。四川经元朝蹂躏,时存12万余人。明玉珍提倡节俭,轻徭薄赋,开科办学,在川遍置卫所,戍兵屯垦,其部队悉就地解甲归田,与孑遗土著及入川新民互通婚约,融为新一代四川人之重要部份。
陈友谅杀徐寿辉后,徐的一些旧部入川投奔。明玉珍两次下令广招湖广百姓入川垦殖,派专差到麻城、应山等地招民。于是,处于战火中的湖北难民,包括不少麻城人“奉旨入蜀”,“凭借乡谊,襁负从者如归市。以故蜀人至今多湖北籍。”明玉珍西征四川时,本有割据一方的打算,随军将士都携带家属,加上后来从湖广招募的移民,陈世松等学者估计约有40万人进入四川。
2、明初“湖广填川”。明朝设湖广布政使司,辖湖南、湖北。因省治在湖北,俗称湖北人为湖广人。明初,往西南地区大移民主要是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几乎是同时进行。
明洪武四年(1371年),夏主明升(明玉珍之子)降明,朱元璋统一了四川。次年,户部统计四川户数仅84000户,约50万人,约占南宋四川人口的1/20。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批准太仆丞梁野仙帖木尔的上书,下令湖广等地移民实川,“移窄乡填宽乡”。明洪武十年(1377年),湖广大规模移民四川,朝廷在麻城孝感乡设移民机构-散州,办理七县移民文书,发放川资,麻城孝感乡成为“湖广填川”的中转站。“楚民实川之诏”规定“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官府为了尽快完成移民任务,采取强行捆押方式,把一个个村子围住强行遣送入川,大批湖北移民(包括江西移民)经麻城孝感乡迁往四川。当时麻城人口近半数迁入四川,孝感乡因驻有散州、地处平原更是强行移民的重点,以至后来孝感乡因“户口消耗”而撤销。
当年的移民,拜别祖茔,泣别乡亲,怀揣族谱和移民文牒,反绑双手,携妻挈子,在官差的押送下,成群结队地踏上遥远的、艰难的迁川之路。其情其景,何其悲壮!
明初“湖广填川”的成效是显著的。洪武五年(1372年)从明氏政权接手人户84000户,至洪武十四年(1381年)的9年间,增至214900户,约100余万人。至明万历六年(1578),全川人口增至310多万,经济文化事业亦长足发展。
3、明末张献忠入川。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四月,张献忠在麻城人汤志、周文江的配合下,攻入麻城。在麻城招兵5万7千人,别立一军为“新营选勇”,这支新营随张献忠进川。张败后,这些来自麻城的士卒或投效官军,或隐姓埋名,落籍四川。《中江县志》记载一新营老兵事:“杨可举,字香吾。顺治三年脱献贼之祸。六年投效总督李国英标下……时邑境人稀地广,朝夕与居者惟投诚数百人。” 当时,四川经历多次战乱,人口锐减,“十室九空”,这批落籍的麻城人和以前入籍四川的麻城孝感乡人中的幸存者,几乎成为当时四川人的主体。
4、清初“湖广填川”。这次移民从顺治末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嘉庆初年。其中,移民高潮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为止,历时105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次大规模移民运动。
清政府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招民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迁、奖励垦荒招民紧密联系起来。在赋税政策上实行额外的优惠,对移民垦荒地亩,五年起才征税;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规定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要配合移送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这次“湖广填川”,大约有100余万移民迁入四川,十几个省份卷入移民浪潮,比如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江西、陕西、贵州、云南、山西、山东、河南等。因移民入川的外省人以“湖广籍”最多,这次事件也被历史学家和民间称为“湖广填四川”或“湖广填川”。在“湖广籍”移民中,麻城移民数量较大,许多家族的族谱称来自麻城或麻城孝感乡。
麻城移民入川的路线分水、陆两途。水路从十里铺链子溪渡口上船,经举水河进入长江,过汉口、荆州、夔州、到达重庆。陆路走官道,出麻城歧亭,经黄陂、孝感、云梦、随州、襄阳、巴东、四川巫山至成都。今天,举水河边链子溪古渡口的石壁上,仍可看到清康熙庚寅年镌刻的“楚蜀鸿沟”四个大字。
综观四百年间四川移民的历史,麻城孝感乡担当了移民输出基地和大型中转站的作用,大批麻城、鄂东移民和江西移民经麻城孝感乡迁往四川。据江西学者考证,“江西填湖广”的移民80%进入鄂东,大部分经麻城迁入四川。其中,有的落籍麻城,有的在麻城居住数年或数代后迁川。从移民的时段和数量上看,元末至明末,在各省迁川的移民中,以麻城移民(包括经麻城孝感乡的江西和鄂东移民)为主。清初“湖广填川”中,麻城移民的比重虽然小一些,但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四百年间,究竟有多少麻城或麻城孝感乡移民迁入四川,谁也无法统计!翻开历史的画卷,麻城一批又一批移民跋山涉水、历尽艰险来到四川,他们“插占”为业,结草为庐,开荒种田,辛勤劳作,团结互助,顽强生存,为四川的经济发展、为巴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出现了不少名门望族,一些人还为国家、为中华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麻城孝感乡移民后裔的故乡情结
中国人重历史,敬祖先。因此,寻根问祖是中国人永远割舍不断的历史情结。生在异乡为异客的孝感乡民的子孙们,那辈辈相传的思念故土、追亲寻祖之念,更是至今绵绵无尽期!
每年的除夕、正月十五和清明节,是麻城人祭祀祖先的三大节日。每逢此时,移民的子孙们必然遥望东方,焚香叩首。川渝多数地区的清明节习俗与麻城相似,如门楣插艾蒿,到祖坟上挂纸、拜祭、燃放鞭炮等。他们还召开“清明会”,全体族人参加,或百余人,或数千人,由族长或长老主持,十分隆重。这一习俗在“文革”时一度停止。
北宋年间,麻城建了帝主庙,供奉当地神主张七相公(传说因救火有功,宋敕封紫微侯,明封助国顺天王,民间称帝主菩萨),香火旺盛。在成都、重庆及四川各地的湖广会馆和帝主庙里,都供奉着张七相公,人们四时祭祀。至今,重庆、中江县仓山镇等地的帝主庙遗迹犹存,三台县郪王镇的帝主庙基本完好。
在川渝一些地区,麻城移民乡音难改,虽然历经几百年,至今还保留着一个个“麻城方言岛”。
2007年9月29日隆重开馆的重庆湖广会馆,珍藏有这样一副楹联:
会岷沱数千里,波涛自泸水东来,庙貌重看辉日月
历明清六百年,统绪溯麻城西上,宗支繁衍遍川黔
这副四川泸县一支移民后裔撰写的楹联,道出了延伸六百年的连绵根系。
孝感乡在移民后裔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特意为新的聚居地申报一个与麻城孝感乡相同或相关的名字。如叙永县的麻城乡;德阳市的孝感乡、孝德乡、孝泉乡、孝感村、太平乡(麻城明清时有太平乡);有资料记载射洪县和阆中县曾有孝感公社。笔者粗略地查阅过川渝的乡镇名称,有14个太平乡(镇),8个白果乡(镇);有铁门乡、走马乡(镇)、龙池乡、土门乡、骑龙乡、龙井乡、顺河乡、盐河乡、彭店乡、孝溪乡、福田镇、东河镇、古楼镇、三河街道办事处;还有麻英乡、白驿乡、广济乡、罗田镇、汉阳镇、黄石镇、沙市镇等等。这些地名大部分与麻城乡镇地名相同,少数与湖北的县市地名相同,在全国乡镇名称中十分罕见。
清初麻城移民或用旧名孝感乡,或称麻城县。有的学者称为“冒籍”,实在欠妥!人们为什么用旧地名?究其原因,主要是故乡情结使然。这样的事例很多,如楚国早已灭亡,而湖南湖北人常自称楚民。又如许世友将军的家乡原属麻城,1932年划归河南新县。将军在他的回忆录《我在红军十年》中,开篇就说“我的老家在湖北麻城的乘马岗区许家棠(现属河南新县)”,哪有“冒籍”之嫌!既然麻城曾经有过孝感乡,至今留有原孝感乡的大部分旧土,以怀旧之情续用孝感乡或用麻城为祖籍都不为错。
一些由麻城孝感乡过籍的江西等地的移民,由于年代久远,族谱遗失等原因,认麻城孝感乡为祖籍,如同许多西北人认山西洪洞大槐树为祖籍、许多岭南人认广东南雄珠玑巷为祖籍、许多麻城人认江西南昌筷子巷为祖籍一样,不足为奇。
明永乐年间,麻城孝感乡迁往四川的移民,由于思念故乡,祭祀祖先,续订族谱等,相约每年推选办事公正,讲守信义的人作代表回老家探亲,来往带送土特产和信件,这种人被称为 “麻城乡约”或“麻乡约”。久而久之,形成习俗,各地建立固定组织,出现了由麻城人经营,替人们传递财物、书信的麻乡约商行。清咸丰二年(1852年),陈洪义创立“麻乡约大帮信轿行”,业务遍及四川、贵州和云南。后来分设“兴记麻乡约”和“福记麻乡约”两块招牌,分别于1945年和1949年停业。清同治五年(1866年),以“麻乡约”为名,设立民信局,总局设在重庆,并在成都、嘉定、泸州、打箭炉建立分局,专营信件、物品传送,兼营汇兑及运输业务,直到1935年才停止。“麻乡约”极大地改善了当时民间的通信状况,开创了中国民间通信的先河,在中国邮政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麻城乡土诗人熊明修根据民谣“九九歌”改编的《九九歌谣》,在《歌曲》上发表后,被重庆歌舞团著名作曲家和演奏家张羊俊先生看中并谱曲,迅速在重庆等地传唱开来。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麻城市每年接到许多来自四川、重庆的寻根信件。每年有上千四川、重庆人来麻城寻根问祖。
2005年冬,川渝熊姓族人5次来麻城寻根,经麻城市志办介绍,终于顺利地认祖归宗。2006年10月14日,川渝麻熊氏宗亲联谊会在四川广安市协兴镇果山村隆重召开。这样的事例年年都有,在民间传为美谈。
前总理李鹏翻阅麻城《李氏宗谱》,看到了他家迁川始祖李朝翰的名字,非常高兴。李小琳几次来麻城,在老家李家坝的欢迎人群中、在麻城火电厂奠基仪式上、在《欢乐中国行-魅力麻城》的舞台上,都激动地高呼“麻城父老乡亲”,还深情地向人们鞠躬致意。
重庆熊以河先生的老家在麻城五脑山下的洗脚河边,先祖于六百年前迁入四川。他寻根成功后,写了一首长诗,名为“洗脚河啊,我的故乡”,现摘其中一段:
六百年的别离
六百年的沧桑
燃烧起游子心中的渴望
哪年哪月能捧起故土,亲吻母亲
何日何时能月圆月明共诉衷肠
......
今天的麻城人对孝感乡同样神住,对川渝乡亲十分挂念。他们燃放鞭炮,斟满美酒,迎接寻根的亲人;成立“麻城孝感乡现象研究会”,在成都洛带镇湖广会馆设“寻亲咨询站”;一些有识之士千里追寻、查阅史料,揭开麻城孝感乡之谜。汶川地震发生后,麻城向灾区乡亲发出慰问信,市长李开寿一行携500万元捐款、50万元物资到灾区慰问,在什邡市捐建一所希望中学,承诺每年派15名教师带薪支教......。这一切,传递出麻城人民真挚的友谊和亲情。
在当今的川渝大地上,在这个自明代以来以湖广人为主体,湖广文化一直占居优势的人文生态环境中,人们把麻城孝感乡视为自己的祖籍,是一种历史情结,是对祖先的怀念,是寻根的诉求,也是对一方地域文化的心理认同。探寻祖先来源,叩问“我从哪里来”?这是人的最基本也是最质朴的精神需求。
今天,麻城孝感乡虽然不复存在,但在川渝黔陕麻亿万人民的心中,却有一个永远的、神圣的麻城孝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