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 星期六 雨
今天外甥女来家里,看到我书桌上放着一本文学书,很惊讶地问我:“你怎么会看这样的书?我以为你只会读医学书和管理类的书。”我告诉她,其实我一直都读得挺杂的。年轻时候爱读武侠和言情小说,三十多岁沉迷宋词,尤其喜欢苏东坡,到了四十多岁,又开始喜欢读史书和《易经》。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其实我们医务工作者和许多人一样,在专业之外,依然需要一片让心灵得以栖息的土壤。
记得清朝的雍正皇帝在做皇子时就勤奋苦读,单日读经,双日读史,经史之余还抄录诗文,时间久了竟集成一本集子。他后来执政十三年,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批阅奏折写下的朱批平均每天有八千字。这样的工作量实在惊人,但他却始终精力充沛。他说自己有一个秘诀,就是静心。通过静坐和阅读那些令人赏心悦目的文字,他能够让自己从纷繁的现实中抽离出来,使身心得以放松和安静。他形容这些文字“或如皓月当空,或如凉风解暑,或如时花照眼,或如好鸟鸣林,或如泉响空山,或如钟清午夜”。这些话我特别能理解,因为我们医生同样需要在高压的工作中,找到一种让内心安静下来的方式。
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每天面对的是疾病、痛苦甚至死亡,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工作日非常繁忙,而下班之后,我发现自己最需要的不只是身体的休息,更是心灵的舒缓。所以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听一篇文学作品,或者读几页经典。这个时候,内心仿佛走进一片空气清新的草地或森林,得到真正的放松。之后我还会写写日记,记录当天的感悟和心得。这样做以后,原本躁动的心会渐渐安静下来,晚上也睡得更踏实。
有人问我,你一个医生为什么要读唐诗宋词呢?这些东西离现实那么远,对工作有什么帮助?我常说,读这些不是为了直接应用于工作,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心在喧嚣中安静下来,感受文字背后的魅力,从而生活在一种更喜悦、更安宁的状态里。事实上,如果我们一直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哪怕看上去很抓紧时间,效率也未必高。文学在这个时候不仅仅是一种消遣,更成为一种调节身心的工具。它让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不再那么粗糙和简略,而是变得细腻、舒缓,甚至重新学会感受那些被日常忽略的美好。
平日里我们太忙了,忙到几乎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内心。而经典的文学作品,恰恰能让我们领略人类感知、情感与智力的高度与深度。这些作品往往经历了时间的筛选,承载着跨越时代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思考。它们不是在讲知识,而是在唤醒感受。长期浸润其中,人的心灵会变得敏锐,哪怕面对简单的事物,也能发现其中深刻的乐趣。可以说,文学不是一个专业,而是一个人精神健康的基本营养。缺乏这种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也许会变得贫瘠。
有时候我觉得,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实际上是在默默拯救我们的灵魂。它们用无声的语言安抚我们、理解我们,也帮助我们理解自己。不读书的人,或许很难想象书中蕴藏的力量——它们能让灵魂得到救赎,让精神感到愉悦。只要内心拥有这样的精神力量,一个人就不会轻易感到孤独和痛苦。相反,读书少的人,眼界容易受限,就像井底之蛙,只能看到头顶那一小片天空。
尤其当你读了一些人物传记之后,会更深刻地感受到,每一个优秀而成功的人,背后往往有一种伟大的人格。读书,其实是成本最低的自我投资。它不仅提升眼界,更能帮助我们塑造更完善的人格。书从不拒绝任何人,它的门槛始终很低,却在岁月中悄悄把智慧、从容和好运融入我们的血液里。
在我而言,所有的解忧方式中,读书是最有效的。每当我被工作搞得心烦意乱、焦躁不安的时候,只要静下来读一会儿书,就能忘却不少烦恼,心情也逐渐平静。不必再为琐事纠结,也不再轻易被现实中的是是非非困扰。我始终认为,平静比快乐更重要。而读书,恰恰能带来这种平静。在书中,我们可以自由遨游,可以阅尽世间百态,甚至可以穿越时空,与人类历史上那些最杰出的思想对话。它无疑是我在紧张工作之外的一条释放压力的重要通道。
这些年来,书已经成了我最可靠的朋友。它陪伴我走过许多不容易的日子,也让我始终没有放弃对自己理想生活的追求。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不仅需要对专业保持孜孜不倦的学习热情,也更需要一方宁静的心灵天地。表面上,我们的生活似乎平淡甚至单调,但内心其实并不平静。而书中那些澎湃的情节、舒缓的抒情、幽默的笔调和理性的哲思,都是我释放压力的出口。在难得的闲暇时间里读书,让我多了一份精神上的依靠。
说到底,我们读经典,不是因为我们必须这样做,而是因为我们内心需要它。它让我们在救治他人之余,也不忘记呵护自己的灵魂。正是在这样的平衡中,我们才可能走得更远,也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