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银发热忱:三管齐下激发离退休干部余热力量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离退休干部作为社会的宝贵财富,其丰富经验与专业智慧为国家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近年来,全国涌现出以戚发轫院士、路生梅医生、“老杨树宣讲汇”为代表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他们以银发之身续写奉献篇章。当前,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加速期,离退休干部群体规模日益壮大。如何优化工作机制,有效激发其“余热力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提出“政策赋能、平台构建、激励保障”三管齐下的策略框架,确保离退休干部工作科学化、可持续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一、强化政策支撑与制度规范,构建长效驱动机制 

政策与制度是发挥离退休干部余热的基础保障。需从顶层设计入手,建立系统性框架。 完善法规体系。借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地方条例,明确离退休干部参与社会服务的权责边界。例如,深圳老干部“两新”组织服务团成立于2016年,通过地方政策支持142名退休干部担任企业党建指导员,覆盖全市90%市场主体。制度规范应重点保障其工作安全与志愿自由,避免强制性安排。设立专项计划。中央组织部主导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机制(如2024年表彰150个集体和450名个人)需常态化。类似“银龄行动”等项目可推广至科技、教育等领域,让干部结合专长选择方向。推进资源共享平台。各地应建立信息库,动态记录离退休干部技能(如戚发轫的航天科普经验),通过政社协作(如社区平台)精准对接需求,确保政策落地有实效。

二、打造多元化服务平台,促进专业价值转化 

离退休干部的余热需依托多样化平台才能“发光发热”。平台设计应因材施用,聚焦专业协同。发展科技与教育领域。如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91岁)退休后年均开展40余场科普讲座,为新员工讲授“第一课”。应建设“老专家智库”,组织行业论坛和校企合作项目,推动科技成果传承(如航天领域知识普及)。深化医疗与基层服务。路生梅医生(80岁)在陕西佳县坚守56年,退休后义诊超10万人次,新生儿死亡率从60‰降至0.6‰。可推广“银龄医护队”模式,支持干部在社区健康中心、偏远地区开展定向服务,缓解医疗资源不均问题。拓展文化与社区宣讲。上海市“老杨树宣讲汇”(300余成员,平均73岁)针对不同群体定制党的理论宣讲,2024年获国家领导人回信肯定。类似平台可结合“人民城市”理念,组织干部参与社区治理、法治宣传等活动,增强社会凝聚力。

三、健全激励保障体系,维护身心健康与奉献热情 

保障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需平衡贡献与福利,确保干部“老有所为”且“老有所安”。精神激励强化认同感。通过表彰(如“人民医护工作者”称号)、媒体报道(路生梅事迹被广泛宣传)和公开回信,肯定干部价值。营造社会尊老氛围,鼓励年轻一代学习其奉献精神。健康与安全保障优先。建立专项保险和定期体检机制(参考国家卫健委老年健康服务指南),覆盖工作风险。路生梅常年居住窑洞义诊,平台应提供适老化设施(如交通补贴、紧急医疗通道),杜绝安全隐患。生活关怀减轻后顾之忧。结合地方财政,推出退休金补充、志愿者补贴等政策。深圳“两新”服务团链接资源帮助企业,可配套物质支持,让干部无负担投入服务。

夕阳正红,余热生辉。优化离退休干部工作机制,需在政策、平台、保障三方面协同发力,方能激活其“银发热忱”。正如全国先进代表们展现的赤诚初心,全社会应共同行动,将银发力量转化为强国建设的强大引擎。学习榜样、完善制度、创新实践,我们必能凝聚这股磅礴力量,照亮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