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不辍,在于认真记录生活的点滴

            文:雨茉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日提笔谈及,写作的一点感受——长期阅读和勤练笔的重要性,一点心得体会,仅代表个人的经验之谈,不喜者勿喷,欢迎评论区交换意见。

01    如何激发写作灵感

    灵感是写作的源动力,尤其是处在一个常以写作为职的职业习惯中,无论是一篇公文写作,还是一篇需要完稿的宣传文案,我们常说有了灵感才有写作的动力,那么灵感又是从何而来,它并非主观意志上的源动力,很多职业写手为了找寻灵感煞费苦心,因为灵感是在特定情景下瞬间被激发出来的东西,它不是像在海绵里挤水一样只要去挤随时都会有的,而是在某个思维异常活跃的特定情况下,对身边的所见所闻或新鲜惊奇事物所产生的一种高敏感度的感受,即善于捕捉到当下的更贴切,更美妙,更真实的内心感受,所形成的敏锐性的语言文字。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有源源不断的灵感呢?

      显然,这是很难做到的,灵感需要被激发,需要在特定的情况下及时的捕捉。著名作家春上村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那本书里,所谈及的观点就是在跑步时如何激发灵感的一个过程。在跑步的过程中,会冒出很多的想法来,把这些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就是灵感被激发出来的过程。当然激发灵感的方式也有很多,比如徜徉在美妙的音乐中,沉浸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置身于舒适优雅的环境中静静地品茗,沐浴在书香中,让思想和灵魂短暂的升华等等方式,写作者只需要根据自己所适合的方式择需而用。

02    阅读与写作不可分割

    熟知阅读与写作是不可分割的,通常阅读的导向最终就是转化为文字,这点毋庸置疑。

    通常,当我们在没有探索到自身如何获取到一种激发灵感的有效方式,那最简单最直观的方式就是长期培养阅读的习惯,人在阅读的时候,借由思考会唤醒大脑里的细胞使之处于活跃状态,而对于从书本里感知到的所有细腻的感受:或激励,或愤怒,或共鸣,或兴奋,或喜悦,或悲悯等的各种感受都是随即而来,很容易被捕捉,这本身也是激发灵感的过程。

      我们常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知,唤醒自己的感官意识。借由思考而得来的种种感受而形成的文字,就是创作的灵感源泉。

    我们常讲,写作之人不可一日无书。没有了书籍做养料来滋养灵魂,思想也会贫瘠,更别说是文学创作了。成熟的作家都是长期将生活体验文字化,这里面也少不了对于思想的提炼,人物故事的刻画,创作背景的深挖锁定,语言文字的推敲打磨,它是个综合体的事项,当然这里面最关键的节点就是长期的阅读,阅读即是补充心灵营养的过程。有了阅读的习惯,也就有了想动笔的念头,这就达成输入与输出的过程,阅读是输入,动笔是输出。

03    养成写日记,写阅读感想,写随笔的习惯

      在生活中,无可或缺一个良好的自律的习惯,就是学会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开心的事,难忘的事,感触最深的事,值得记录的事,一一收录在写作素材库里,不仅是写作素材的积累,同时也是人生经验的积累过程。

    日记的形势较为简单,只需记录每天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自己的心境如何,感受如何,不限于形式,想到什么写到什么,字数不限,目的在于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情这点很重要,也比较适合初学写作者。

      笔记的形式,相对来说比日记稍微复杂一些,比如春天万物复苏,处处春和景明,和家人朋友去郊外游玩,你肯定是有更多的内心感受,随时将这种美妙的心情,美丽的景致,简单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当是写篇小作文的水准。不要求写的有多出彩,主要是记录下当下的心境。

      随笔的形式相对来说,比笔记更丰富一些,它可以是一篇阅读感想,可以是一段心灵独白,可以是一篇成熟的文章形式,内容可以多样化,散文,诗歌,文案,这些都是可以的。随笔例文如下:

      “ 清明节前的一日暖阳里,一组春花开的分外明艳动人,鸭子在水里悠然闲游,碧水蓝天,处处姹紫嫣红,这大幅画卷,生出些许恬静淡然,瞬间去了烦躁,闲散的时光与自我对话,用清新润泽灵魂。赏花,踏青,追逐心灵深处的一片静地,不枉这最美人间四月天。”

      不管是哪种文体,都应追寻,自然,真实,不需要用过多华丽的辞藻去堆积,但一定是要真实的内心感受,要不然原创文和Ai文,还是有很大的区别,AI文就算再完美,它也缺少了人的血肉的感觉,更不具备人的灵魂和思想,它只是大数据的产物。

    总之,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热爱读书,热爱写作的人,灵魂也总是有趣的,思想丰富,精神世界奇妙如秘密花园般繁花盛开,亦如森林探险地般充满着惊险和刺激,他们总是很安静,从字里行间总能窥见其细腻的内心。例如,读汪曾祺的散文,给人的感觉就是对于生活有种苦心经营的随便,传达的则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活着多好啊!

    思想是环境的产物,一个人长期阅读什么书,他的文字就有着某种思想,也代表着某种人生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