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管理者,常听到随性的声音,甚至偏激的声音,这种情况是否正常,该如何处之?
常想,为自己而活,随心所欲,畅所欲言,率性而为,活真实的自己,一串串似乎很洒脱的词语不断从脑海中冒出,真能这样做到?真的会这么坚持?我不禁反问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期待周边人这样那样,期望学生如所想像般服从管教,抱着一厢情愿的美好,有些事情或许如同所愿,也常会遭遇事与愿违,不如预想的美好,世间“不如意者常十之八九”,这便是人生常态。
记得中学语文曾学《皇帝的新装》,期望百姓如自己期待的称赞,讲皇帝高兴的想听的意思,绝大多数人便趋于迎合,或明哲保身,或阿谀逢迎,甚者混淆黑白,曲折意思。到最后,一个孩子,保持本性,实话实说,讲出真话,原来一切都是自欺欺人,惹了个笑话。
中庸哲学常告诫我们,凡事留些余地,多说人好,不揭人短,换位思考,你好我也好,鸡汤文听多了,人也便学习者去鸡汤,去平和、友善、激励,太多的顾全大局,遇事周全,似乎我们选择了一种稳妥而不会错的生存、社交方式,保险而稳妥的方式,是否会磨掉人的个性,渐渐沦为众人、常人,千篇一律。
又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衡量一个人成熟与否看度量,看能否智慧应对不同声音,包容不同看法,在差异中求同存异。
觉得自己依然欠缺很多,处事稚嫩,总把事情想象得美好,没有“悲观主义”的清醒认知,努力维持自己看上去成竹在胸、从容镇定的形象。殊不知,看上去的始终只是表面印象,只要深入了解,真正推进,总会现原形,“纸包不住火的”,让一些不如所愿的事常规发生,听到来自不同角度的声音,或许是件好事,是正常真实的呈现,是一个留有“窗口”的平等举措。
提醒自己:切勿忘乎所以,切莫自以为良好,系于一身的期待很多,与优秀的差距很远,莫停滞不前,勿迷失自己,不同声音是好事,是鞭策,是镜子,是及时反省自己的提醒信号,受之则益。